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文化遗存的泛称。该遗址中常见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薄壁蛋壳黑陶,故曾称为黑陶文化,后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龙山镇,后遂改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重要一环,社会状态上为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该类型文化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状况。龙山文化的遗址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由于各地区文化内涵存在差别,渊源也不相同,因此实际上它不是单一的考古学文化。
20世纪50年代后将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冠以省名加以区分,如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龙山文化研究的历程大概划分为三个阶段:约从年至年为初始阶段;约从年至年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海岱龙山文化明确地从泛龙山文化中分离出来开始,到70年代末海岱龙山文化内部地方类型的研究展开为止;约从年到现在为全面振兴阶段,这一阶段的考古调査工作由于进行了几次全省性的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成倍增长,总数已达千处以上,龙山文化因为出土器物以黑陶为主,为区别以彩陶为主的仰留文化故又称为“黑陶文化”。
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具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尤其是一种蛋壳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较高成就。该陶作为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又因之被称为典型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又一优秀品种的陶器。其成品里外透黑,陶胎厚薄均匀,器形精致,造型美观,漆黑光亮,胎质坚硬,胎骨紧密,反映了中国古代制陶技术的纯熟,传承了时代的文明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黑陶工艺主要使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使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豆、杯、鼎等品种。黑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质地易碎,逐渐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龙山文化的玉器也很有特色,表现为精美的纹饰、光滑的玉器表面自然流畅的线条特征。在加工工艺上,这里出土的玉器同红山文化相比较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不再像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那样粗糙,加入了较多人文的东西,特别是对人的起源问题、人和动物的关系有许多奇怪的猜测,譬如长着翅膀的蝗虫人、长人头的动物、人和动物的交合等。对某种自然物的崇拜在玉器物造型上也明显地反映出来。龙山文化玉器的材料基本还是以岫岩玉为主,玉质多样,如绿松石蛇纹石、蛋白石、青玉、菜阳玉,以本地产的为主。但是出现了少量灰白、黑色玉器,其他方面的特点仍然和红山文化玉器相同。在玉器种类上,以工具和礼玉为主,佩饰为辅。工具包括刀、铲、斧、戈、戚、锛、饿,礼玉包括璧、琮、璜、牙璋、圭、环,饰玉和实用玉器包括人头饰、镯、指环、臂环、杭、簪、玉含等。
龙山文化时期,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龙山文化发掘成果十分丰硕,出土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动物标本和建筑遗物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人文风俗与生活特色,可以说是原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真实再现。由考古资料来看,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渔、蓄养牲畜。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部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类已有古ト的习惯,ト骨和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这时冶铜技术开始出现,山东胶县出土了两件铜锥,经化验为黄铜。因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类主要从事农业,因而他们早已定居下来,其居住场所也有很大的特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现了长方形土台式建筑,这种土台是夯筑而成的,说明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在这时就已出现了。土台四周有慢坡散水,也是一大进步。城址开始大量出现。城子崖发现的座,城圈长米,宽米,墙体是夯筑而成。近年来在山东境内发现了十几座,其中7座密集分布,形成了一个城址群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屋多为半地下式,一般呈平面圆形,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
在陕西周原地区发现的半穴居,平面成正圆形,直径4.4米;屋内有火灶,向下挖入,上部开口以备上下的人出入;屋高1.8米,比仰韶文化时期的体量更小,这可能和小家庭的需要是一致的。陕西周原地区与龙山文化同类型的房屋共发现十几个,从南到北顺序排列。其中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上部开口处距离地面1米左右。此次发现主要是在龙山文化房子中心区,在修建铁路开辟道槽时露出来的,切开的剖面十分整齐清晰,看到的穴居房屋也特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