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去三星堆进行考研,接着还要去南宁讲课,回湖北暂住一段时间,今天将春秋战国时期最后的的一个章节写完,因为出差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料的收集整理相对困难,很多书籍不可能都携带,到时候查阅会很麻烦,而网络上面有很多都是被众人转发和摘录的,再次转抄就没有什么新意了,所以后续的文字可能会等一段时间。
从公元前年到前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东周也从八百诸侯国互相兼并和征战开始,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里,社会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经过强力的洗牌和淘汰兼并,到最后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霸”称王。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竞争进一步加剧,经过新一轮的洗牌,最后仅剩下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七雄”割据对峙了。
一、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的都城。
也是我们第一位“圣人”孔子的故乡,在以前介绍孔子的文章中我详细介绍过孔子的生平,作为鲁国的贵族后裔,他是有机会接触和触摸玉器的。也就是因为这些特殊的身份和经历,才使得他最后将玉石的物理特点与君子言行进行了有效的统一,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儒家文化。
“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城以山为名。
这里出土的玉器,既保留了一些春秋时期的器形和装饰,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应该说,这些才是真正影响孔子玉石言论的同时代产物,正是由于它们的出现,带给孔子“贵玉而贱珉”的标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佩戴的玉石种类,才使得更多人了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及“君子比德如玉焉”的道理,这个阶段出现的玉器,是促发孔子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也是儒家文化和玉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物证。
正如网络上风行的一段话“我吹过你吹的风,我看过你见过的月亮·····”。
在这里,应该是我们看到的那一块出土的美玉,也许正是孔老夫子当时手中把玩或者腰间佩挂的玉器。
更值得我们慎重地分析和掌握其艺术风格,来领略孔老先生的智慧源泉。
这个阶段的东周统治实际上已经处于名存实亡的地步,对各诸侯国的掌控和制约基本属于空泛的名义之中,在《春秋》中可以查到一段有意思的记载,中间介绍在公元前年,因为周王力不能及,由齐侯出面,召集相关的诸侯聚会,讨论民生的合约,最后以互相盟誓的方式,确定了不得修筑有碍于邻国的水利设施,在天灾旱涝时不能阻碍谷米的流通,史称《葵丘之盟》,这时就已经看出周王庭对诸侯的掌握实际上基本处于失控的状况了,各国诸侯已经不在将玉器作为礼制的主要功能,作为使用礼制掌控的唯一手段,礼器概念已经趋于淡薄,玉器作为装饰观念开始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战国玉器风格。
二、玉带钩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跟大家来介绍的就是几件出土于鲁国故城的玉带钩,一件类似的玉带钩曾经创造出惊人的天价,在以前的文字中介绍过,这种玉器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用和装饰使用,从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中就已经看到了此类物品的出现。
而战国开始、错金银的带钩开始盛行,到了西汉时期,更是将玉带钩的发展推到了鼎盛时期。
这个阶段的玉带钩,不仅其造型设计新颖,而且使用者根据功用和纹样装饰,丰富多彩。
它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实用器物,也是一种富丽的装饰用品。
无论是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设计纹饰上,选料精、花样多、纹饰繁、工艺巧,时代艺术特征非常明显。
我个人也曾收藏了一支这样的出土玉带钩,后来也是“苦不堪言”,因为出土痕迹太明显,无法参与到正规拍卖销售渠道,但是的确压资金,难以出手,而且这类物品,一般有能力接手的人不多,最后都成为柜子里不去触碰的那件。
三、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战国玉器的基本特征
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玉器有玉璧、玉环、玉玦、玉带钩、玉马、夔龙饰、玉韘、玉组佩、拱形脊饰及各式佩饰、玉片等。
装饰纹样主要有谷纹、龙纹、兽面纹、蟠螭纹、鸟首蛇身兽纹、卷云纹、卷草纹等。
有立体圆雕,也有镂空透雕,更有浮雕和平面细阴线刻。
其中的三件带钩最为典型且具特色,一宽、一窄、一镶嵌,既是对前代的归纳总结,也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
四、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带钩种类和鉴赏要点
一镶嵌是指一种以金银为钩的主体,镶嵌以玉而成一完整带钩。
如鎏金镇玉铜带钩,器如带翅飞兽,钩身中部嵌玉鸟和绿松石圆泡。
一窄是指一种多节玉带钩,器身较长,一般为19-20厘米,由7节至10节玉块组成,中间以一根铁条贯穿连接,钩首雕作龙头形。
器身饰以繁密的阴刻卷云纹或钩连雷纹。
实物的图片我们只找到西汉中后期的一件实物图片,虽然已经晚于战国,但是这种玉带钩的制式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特别说明。
最为特殊的是一。如图之宽体兽面纹玉带钩由单块黄玉料制成,整体呈铲形。
钩首作兽头状,眉清目秀。钩身较宽,装饰兽面,双眼凸出皆作隐起的蔓形,长眉上卷,辅之以正反相背的细线卷云纹、卷曲纹、花形纹等。
背面圆钮表面饰网格纹、勾云纹。
此钩造型奇特,集透雕、浮雕、线刻于一体,雕琢工艺精巧。
此宽体兽面纹玉带钩仅见流行于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