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薰为古代家庭常置于书斋闺房,以熏香醒脑提神的器具,为当时富贵人家常用高档品。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香熏球是古代用來熏香衣被的奇巧器具,其原理與陀羅儀相似,即無論熏球如何轉動,內置承盤始終保持水準狀態,使其中香料安全燃燒。
宋鏤雕金質香薰品读香熏球金質,鏤空滿雕纏枝蓮紋,枝葉連綿不絕,其間隙可使香氣透出。纏枝間有鳥雀停留,技法細膩,形象飽滿,更添雅趣。
清中期粉彩花卉纹镂空香熏清乾隆象牙透雕葫芦香薰品读:香熏雕作葫芦形,上腹和下腹中部镂刻回纹,上下相交可活动,其余雕夔纹和蝙蝠纹。葫芦内部有一根活动主链与盖相连,主链下有三根链,分别缀以葫芦、花篮和铃铛。葫芦呈鹅黄色,采用圆雕、浮雕和镂空技法雕成,体壁薄透,刻工细腻,活环长链细如蓖丝,环环相套,真可谓鬼斧神工之作。原配红木座。
明宣德铜鎏金葫芦形香薰葫芦形香薰,两侧堆铸鎏金狮子绣球,外口铸莲瓣装饰,盖锈空莲花瑞兽,提梁上也铸成双龙戏珠形式,工艺讲究,刻画生动。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清铜鎏金带盖香薰明龙纹石座及黄杨木博山香薰香薰以黄杨木为材,仿汉代博山炉形制,精雕细琢而成。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面镂空,造出博山形状。其山形重叠,走势挺拔险峻,高低起伏间有祥云缭绕,突显仙山高耸入云,仙气弥漫之态。座柄与炉身、底座交接处各以铲地浮雕之法饰一周卷草纹纹饰,简洁而富有装饰性。圆形底座,上浮雕垂莲纹。下配龙纹石座。石座方口方底,中部凹进,视之如四条祥龙腾空冲天而上,张牙舞爪,身躯盘旋扭曲,增加了强烈的动感,为香薰平添几分威严雄浑。
明早期宫廷胡人戏狮香薰香薰分体铸造,以胡人戏狮为盖,青狮腹部中空为炉身,可承香料,与嘴相通,燃香之气亦可由狮嘴而出,设计巧妙,且原件未失,极为难得。
漢銅鎏金鴨型香薰品读:
寶鴨長嘴細頸,身體豐圓,背部作出鏤空狀羽翼收于背上,鏤空猶如花藤纏繞,爲出香之蓋。寶鴨雙足站立,憨態可掬。香熏銅製鎏金有彩繪,皆斑駁漫滅,有銅銹點點,平添香熏的歷史厚重感。香熏時漢代貴族日常使用器物,此香熏造型生動自然,製作精美,是實用與審美結合的典範。
清乾隆銅鎏金大香薰品读:「大清乾隆年造」六字單行楷書款,乾隆本朝香熏銅質鎏金,香熏爲方形,頂部爲雙重亭式蓋,蓋頂方鈕,四邊出雲形飛檐,表面鏨刻纏枝蓮紋,精緻細密,蓋下圍鏤花玲瓏,其下有垂珠琳琅,裝飾繁復。台身鏨刻祥雲,間有鏤空窗欞,用以出香,其下爲收腰台座,座上有依欄回轉,台座上裝飾夔龍、纏枝蓮盤繞扭曲,柔美繁復。整器設計精巧,將裝飾與實用完美結合,其上鏨刻「大清乾隆年製」,頗具皇家氣度。
五代銀鏤雕花鳥紋香薰品读:香熏銀質,圓球形,球中心有燃香的香盂,由兩個持平環支起,安裝時使通過盂身的軸與內外兩環的軸互相垂直幷交于一點。在香盂本身重量的作用下,盂體始終保持水準狀態,無論熏球怎樣滾動,香火總不會傾灑。香熏球外,銀質鏤空,通體盤繞纏枝葡萄葉,枝藤婉轉,纖細柔美,呈現的正是唐五代時期高超的金銀製作工藝。
清乾隆珊蝴红釉描金螭龙香薰徐珝掐丝珐琅嵌青白玉吉祥八宝托莲香品读:俗称“景泰蓝”的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化洋为中的创造,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金属特种工艺。最初为古罗马和古埃及的艺术,4世纪时候为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拜占庭风格的珐琅器。这种工艺在元代由大食国(波斯)传入云南,时称“大食窑”,后经明代匠师融入传统的金属镶嵌技术,并旁参陶瓷工艺,发展成一种完全中国化了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种。它在宣德时期已有相当成就,至景泰年间则更加繁荣并高度成熟,因此,“景泰蓝”便成了铜胎掐丝珐琅的俗名。由于其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很长时期内仅在宫廷中制作,供皇帝及皇室享用。此件作品便是将传统的景泰蓝工艺与和田玉饰品相融合的一件作品。作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和田玉高级珠宝创作,以古老的玉石雕刻工艺搭配金属镶嵌,作品往往蕴含淳厚的中国风骨和风韵。这件作品将明清时代的熏炉、攒盒与和田玉带板合而为一,创作出一件兼具香薰与首饰收纳及首饰佩戴功能于一体的作品。整件作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熏炉,以透雕和田玉作品为盖,周身镶嵌缠枝花卉纹样,并悬挂八只绿松石小龟。下部为一圆形攒盒,可拆分为均等的八个部分,每一块盒上覆盖一块和田玉牌,玉牌以喜上眉梢为题材,搭配不同的八宝纹样,亦可单独搭配项圈佩戴。这件作品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具,传统与现代融合,尽显景泰蓝形、纹、色、光的工艺特点,又因古老和田玉的搭配,更显尊贵奢华。这件作品制作较为复杂,需经过七个阶段:制胎,以铜板制作器形;掐丝,把铜丝压成扁丝并根据装饰图案粘在铜胎上;烧焊,将铜丝烧焊在铜胎上,使两者紧密结合;点蓝,把各种珐琅釉料填嵌在花纹里,底色填蓝料;烧蓝,点蓝后入火烧制;磨光,烧数次后用粗砂石、细砂石、黄石、木炭逐次加以打磨,使蓝料与铜丝平整;镀金,镀金可增加光泽并避免生锈。经过这道道工序,一件古老的景泰蓝作品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景泰蓝和玉石雕刻这两种古老的手工艺,经过千年流转,流传至今并在这件这件作品上合而为一,既是对古老手工艺的传承,也是古为今用的创造,融汇了作者追求极致的创作态度,尽显尊贵奢华之气质。
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纹香薰盒
明五彩甪端香薰品读:“甪端”香薰铜制居多,此件“甪端”熏炉釉面五彩,笔触灵动自然,堪为晚明五彩隽品。更为难得是此品体积比寻常所见更大,而不变形,可见制作者对其用工用心之深。甪端”为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蹲立昂首,静中生威,腹部中空,焚香使用时,青烟自甪端嘴部袅袅而出,置于案上,可为文房雅器。晚明时期,五彩器的烧制达到高峰,堪称空前绝后。以色彩浓艳,画风写意闻名于世,青花与釉上彩料巧妙搭配,形成交相辉映的强烈美感,为历代藏家所追捧。鲜艳饱和的色彩与奔放不羁的画风交相辉映,生出一种强烈朴质的美感,极具装饰意趣。
清康熙青花松鼠葡萄纹狐狸耳香薰品读:葡萄果实成串成簇,硕果累累,寓意丰收。以葡萄作为工艺美术品纹饰的历史悠久,且精品辈出,盛唐铜镜,宋元金器、成化斗彩均有以葡萄为纹饰的作品。鼠在十二时中为子,松鼠与葡萄组合寓有“多子多福”、“子孙万代”的美好祈愿。明代工艺美术品中多见以葡萄为纹饰的经典瓷器作品,但与松鼠组合,则多见于犀角雕刻。明末清初瓷器取材广泛,松鼠葡萄纹饰至康熙时期在瓷器作品上流行起来,并不仅限于民窑瓷作,自此开始成为清代官窑的经典纹饰,一直沿用至清末。
清中期铜缠枝莲纹香薰带瘿木座品读:香薰铜制,圆形,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熏香炉通体镂雕缠枝莲纹,莲花为主体,蔓草缠绕呈图案,缠枝莲纹饰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熏香炉亦称香薰或是香炉,多为铜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及驱散蚊虫等功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多用来陈设或把玩的观赏品。此件香薰炉配瘿木底座,香薰上游链条,上部有弯钩,悬挂于随形瘿木底座,更增强了香炉的美观性与实用性,置于堂中实为文房佳器。
清铜鲤鱼大香薰明铜鸭香薰明中期龙泉窑洗桐图香薰品读“洗桐”源于“元四家”之一倪瓒的一段轶闻。据明代王《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载,某日曾有客寄宿倪府,倪瓒夜闻客人咳嗽吐痰,晨起即命仆人四下寻找痰迹,后在庭院中桐树根下觅得,遂令仆人将桐树细细地洗了又洗。自此以后,洗桐成为文人洁身自好的象征。此洗桐香薰运用龙泉窑最为常见的雕瓷工艺,所雕梧桐林木高耸,流云之上隐现明月。林下倪瓒头带帽冠,面带微笑似与面前小童交流,小童正在洗桐树树干,正是取材于元代倪瓒的“洗桐图”,殊是罕见。构图巧妙,刻画写实,雕塑工艺精细,整器施粉青釉,施釉厚重,色泽温润,为少见的龙泉窑塑瓷精品。
明青白玉螭龙纹香薰明五彩花卉纹狮钮香薰明五彩花卉纹狮钮香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