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珠宝都是稀有珍物,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珠宝的来源,我们常见的钻石、翡翠是如何经过一道道复杂精细的工序才呈现在明亮的橱窗中的。而深埋地底的它们又是如何被发现的,今天小微就跟大家一起寻找一下珠宝的来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一九六六年,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在一个少女的遗骸颈部,发现有一串小螺壳制成的项链。说明人类在很久远的年代,即以开始佩戴项链等饰物。但在当时,佩戴项链是否出于审美需要就很难说了。因为人类在装饰艺术史上,功利性先于、高于艺术性,这一点已被许多材料所证实。
在原始时期,人们就把兽骨、兽齿、贝壳穿起来挂在颈间,把鸟类的羽毛插在头上,形成了最早的首饰。这些饰品的形态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化状况和审美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思想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启蒙。
兽骨贝壳民族学家认为,原始民族这种佩戴项链的行为,并非是为了美貌,而是出于记数、记事的需要,最多也只是为了在同伴中比试谁猎取的动物多。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由功利性而逐渐向审美性发展,是经过了年代的流逝而逐渐形成的。
到了新石器时代,从挖掘的墓葬中发现,这些串饰在颗粒大小、材料的选择上都有了许多人工制作的痕迹。在一些出土大的文物中还发现了玉石串饰,这些玉饰品都是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而形成的。有的学者认为,人类以制造装饰品为最早的工艺技术。
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贫民和贵族虽然都佩戴项链,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差别。贵族阶层以玉石为主,平民百姓则以螺、贝、壳等装扮自己。古代妇女除了佩戴项链外,还盛行缨络。缨络也可称作璎珞,原为佛像颈脖间的装饰。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后,佛像上的璎珞也为人们所仿效。佛教徒念佛诵经时用以计数的串珠,也一同随佛教传人中国。民间妇女信佛念经者甚多,佩挂佛珠也就很快流行。而朝珠是清代女真族传入的一种项饰,由珊瑚、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玛瑙等材料制成。
民国时期的项链,受西方文化及习俗的影响,在项链的样式上有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项链上佩上挂件。常见的挂件样式是鸡心形或鸡心小盒。鸡心小盒内可以藏照片、刻名字,寓意心心相印。项链的材料、色彩、造型,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科技、工艺的高度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当人们步入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文明的进步,珠宝首饰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今天,珠宝首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