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饰文化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话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显得那般默默无闻,它虽然没有像茶文化那样流传四海,也没有像酒文化那样让人欲罢不能,但是它作为中国人耳畔的一道风景线,依然是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物品。在远古时代,它还是人们与神灵沟通,保佑自己和部落平安的护身符。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耳饰文化曾经兴盛过,也衰落过,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那种永恒的美都是其它饰品所无法替代的。
原始耳饰原始时代的耳饰文化
启蒙时代最初在耳朵上打耳洞叫做穿耳,之所以要穿耳,不仅是为了装扮自己,还因为原始时代的先民认为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是上天的示意,他们只有崇拜天神,才能得到保佑。为了能够让上天保佑自己,他们就把人身体中距离天最近的部位——耳朵——进行穿孔,而且耳朵的形状蜿蜒曲折,很像远古人信奉的另一种神明——蛇,所以他们认为在耳朵上穿孔就可以达到同时让两个神明保佑的效果。在孔洞中穿过挂着绳子的耳饰,就可以达到与上天通灵的目的。
中国已知最早的耳饰叫做玦,这是一种带有缺口的扁圆形耳饰,最早出土于内蒙古兴隆洼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内,在墓主人周围遍布着成双成对的耳饰,其中以玉玦的数量最多,而且普遍为双耳佩戴。男性、女性和儿童都有佩戴玉玦,这说明早期的耳饰佩戴方面并没有性别的界限。但是原始人为了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原始的耳饰很笨重,没有现代耳饰那么小巧玲珑,而且穿耳也要靠手动操作,把耳洞拉抻得很大,然后再把耳饰放进去,听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疼痛感。在美丽面前,人们也愿意付出一些血的代价,随着穿耳技术的成熟,人们学会了在合适的部位穿耳,也掌握了一定的耳部炎症处理方法。
玉玦佩戴意义原始时代的佩饰有玉玦、耳珰、耳坠等等,其中以玉玦最为著名。在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除了新疆、西藏、甘肃这些偏远地区没有发现玉玦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玉玦,台湾甚至出土了一千多件玉玦。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玦有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也有用普通石材配合水晶、玛瑙、蚌、陶制成的,甚至还有用金属铜制成的,玉玦上几乎没有刻纹,带起来具有一种原始朴素的美感。
作为中国人最早佩戴的耳饰,玦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原始人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所以死亡率很高,为了能够延长自己和部落中人的生命,实现繁衍后代的心愿,原始人十分崇信能够与神灵沟通的巫术,在巫术文化中又以生育崇拜最为常见。人们发现耳朵的形状很像女性的生殖器,所以把玉玦也做成这样的形状。除此之外,还添加了一些龙的特征,把玉玦佩戴在耳朵上寓意着借助母神和龙的力量能使部落人丁兴旺。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君王上升为国家的神,人们的死亡率也开始降低,《周礼》中更是明确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从西周到唐代,耳饰文化经历了一个衰落期。
龙形耳饰从周至唐的衰落期
渐行渐远夏商时期耳饰退化的趋势还不太明显,那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在河南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龙形玉玦。在河北蔚县的夏商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很多的青铜耳环,由此可见当时的耳饰文化和穿耳文化都有所发展,人们对佩戴耳饰也非常钟爱。到了商代中后期,耳饰就是负责与上天沟通的祭司佩戴的,再后来耳饰就被用来惩罚那些犯了错误的奴隶。西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这些贵族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并且严格遵守《周礼》中的规范条例,对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更是奉为圭臬,他们认为保持形体的完整才是真正的美,佩戴耳饰损伤了身体,是对祖先大不敬的行为。因此耳饰文化一度在中原地区绝迹,只流行于少数民族之中。
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男女才会佩戴琳琅满目的耳饰,如傣族的耳珰、匈奴人的金丝耳环、鲜卑人的金耳环等,其中翡翠、玛瑙、绿松石、玉石制品非常丰富。中原人则不屑于佩戴耳饰,当时的人们把穿耳叫做贯耳,带有惩罚的性质,主要用来惩罚不听话的奴隶,损伤他们的身体来羞辱他们。《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楚国子玉在蒍地治兵,一天鞭打了七个人,其中三个人处以贯耳的刑罚。因为这种时代背景的限制,从西周到唐前期,耳饰文化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
充耳文化中国广大女性的爱美之心还是超出了统治者的控制范围,在追求变美的道路上,无论受到任何阻碍,都会有应对的办法。为了既不违背礼制又能满足爱美之心,周代女性发明了一种叫做充耳的耳饰,别称叫做瑱。这种耳饰在男子行冠礼和女子插簪时都可以佩戴,用丝线垂在头发两侧,长度刚好到达耳际,不仅能装饰自己,还能体现出尊礼尚礼的意思,与当时的价值观还非常相符。由于充耳有谨言慎行、尊贤重礼的独特思想,因此一直广受人们喜爱。从先秦时代到明代,无论耳饰文化是衰落还是兴盛,充耳作为耳畔的一道风景线,始终都不曾离开过。
耳饰文化复苏
隋炀帝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皇帝,他接手的隋朝如同昙花一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只留下了一个影子,他的残暴与否这里不做讨论,单单是他创立了科举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一点就可以千古流芳。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彻底改变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退出了历史舞台,寒门子弟从此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做官。因为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很多人都来自底层社会,所以他们更加了解底层人民的审美情趣,上层社会追求的是内在品质,底层社会追求的是外在容貌,很显然后者的美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要的。从中唐到宋代,由于士大夫群体的不断扩大,原有的贵族政治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世俗化的审美得到了认可,耳饰和戒指、项链、手镯一样,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
宋代鎏金耳饰大多数人对宋代都保留着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虽然程朱理学提出于宋代,但是它真正产生影响是在明清时代。宋代受商品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开放程度甚至超过了唐代。因为宋代的土地制度由均田制变为了租佃制,很多农民丧失了土地,他们流入城市,很多人都把家中女子送到了青楼,这也导致了宋代的风月场所和事业相当发达。
宋代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世俗化趋势明显,以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总是端着架子看似不解风情的迂腐儒生已经不复存在,宋代社会就连平民商贩手中都有很多钱,富商大贾更是有着花不完的钱。在赚钱的同时,他们也经常出入与勾栏瓦舍、酒肆楼馆,与歌姬舞女们寻欢作乐,有着精通文墨的才子还会和这些女人们对酒当歌,连皇帝都不例外。宋徽宗赵佶就与汴京著名歌舞女李师师爱的难舍难分,因此还意外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子只有依靠美貌才能被社会认可,如果没有天生丽质,那么通过精致的妆容也可以打造出绝世美女,所以女子在装饰方面自然更加繁琐,各种做工精湛的饰品源源不断的在宋代社会产生,耳饰当然也不例外。宋代耳饰形式精美且种类丰富,宋人似乎要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挂在耳朵上,从江苏无锡宋墓出土的瓜果、花卉造型金耳环、衢州南宋古墓中出土的葵花形金耳环,都说明了宋代人已经开始注重感官享受和在耳饰装扮中体现自己的魅力。她们的耳朵上可以挂满整个世界,宋代是女性饰品繁荣发展的时期,直到几百年后的民国,耳饰文化的潮流都不减当年。除了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原因,促进了耳饰文化的发展,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宋代开始,中华民族就一直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周旋,辽、金、元的人不仅与宋朝作战,还与宋朝在冲突中进行了文化交流,所以到了元明清时期,女性佩戴耳饰的习俗也变得不足为奇了。
元代耳饰结语
耳饰文化在中国饰品发展史上不断发展着,从最初与上天通灵的神器和人们追求美丽的象征,曾经在新石器时代创造过灿烂的文明。随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君王开始取代原始的天神,从而打破了耳饰原有的意义,耳饰也不再受到统治阶层的追捧,而是变成了贱民的象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也让耳饰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所以从西周到唐初,耳饰文化都停滞不前。
科举制改变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命运,让更多懂得审美的人走向社会上层,把耳饰文化在中唐时期重新推上历史舞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和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更是推动了耳饰文化从宋代到元明清时代的兴起。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耳饰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经历过大起大落,耳饰文化依然作为一种独特的美悬挂于中国人的耳畔。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耳饰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永恒的美,在岁月静好中永远给爱美的人带来喜悦,这种美是无价之宝,也永远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