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们的客人周小姐问了我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奇拉,据你对不丹的了解,夏摩山谷会是以哪个地方为原型的?”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夏摩山谷》我才看了一半。说实话,我一直把夏摩山谷完全等同于“不丹”,从来没细究过庆山(安妮宝贝)笔下的这个乌托邦似的山谷,究竟是以不丹的哪一个山谷作为的原型。
带着这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又继续将书读完,并且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有很有意思的发现。《夏摩山谷》是一本小说,这就意味着,故事中的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小说总是源自于生活,作者因生活被启发,将灵感发酵成故事,和自己的想象融合,成就了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
有一点我非常确定的是,作者庆山一定是来过不丹旅行的,她同时也去过书中提及的印度、尼泊尔、西藏等佛教印度教的朝圣地。庆山对夏摩山谷的描述,俨然是一次轻松而又真实的还原,而多加叙述的,是主人翁的故事。
因此,最重要的结论是,不丹,是《夏摩山谷》小说中主线故事的发生地,庆山的这本历时七年的小说,很多灵感都来自于不丹。至于夏摩山谷究竟在哪里,让我来慢慢叨叨一下。
套娃般的三个故事,每一个都跟不丹有关
庆山的小说写得像散文体,虽然有清晰的主线,但是刚进入小说的时候,很难理出头绪。如果没有看过《夏摩山谷》,你可以把整个小说理解成俄罗斯套娃一样的结构,一个套一个,一共有三层。
最里面一层的套娃是小说的最后才写的,主人翁的名字叫作无量和雀缇。两人都是不丹当地人(无量算半个不丹人),他们相遇在不丹的普纳卡宗堡,又重逢在不丹的虎穴寺,他们一起结伴朝圣,又宿命一般地分开。
中间那层套娃故事的主角是如真、仁美、慈诚,故事的发生地穿梭在现代都市和夏摩山谷之间,而如真将这一段自己发生的故事以及第一个套娃中的故事写成了一本没有出版的小说,而手稿恰好被第三个套娃的主角-远音在咖啡馆捡到。远音根据如真的小说中的地点提示,来到了不丹,为了完成与自己捡到的小说-《夏摩山谷》之间的情结。在远音完成这一次不丹之行之后,也就有了这一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的,完整的《夏摩山谷》。
夏摩山谷的缘起是不丹这里没错了,但是在不丹,真的有庆山笔下的那一个夏摩山谷么?如果真的有,会是不丹的哪一个山谷呢?
直观描述上,夏摩山谷是“岗提”
”她打开玻璃车窗,看到山峦深处高耸的金光闪耀的佛殿檐顶,云雾缭绕,白烟袅袅。号角的声音低沉回荡,四周耸立蔓延山岭,山顶冰雪覆盖。山坡浓荫密布,长满枞树、杉树和落叶松树林,谷地里大片杜松和高山杜鹃灌木。一条大河奔腾而来,水流壮阔。收割之后荒芜而开阔的麦田,过路的鸟群呈对称队形飞过田野上空,发出响亮鸣叫。
他说,我们已到达夏摩山谷。”
摘选自庆山-《夏摩山谷》
如果仅仅直观地看待这一段描述,能在我心中兑换出的唯一的地方,就是不丹的岗提了。
岗提是这一带区域的名字,位于岗提的山谷名叫富毕卡山谷。富毕卡山谷是位于黑山西坡的一个碗状的冰川峡谷,也是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家公园的西部边界。每年冬天,会有成群结队的黑颈鹤到这里来过冬,这里也成为了不丹国内最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岗提区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山脊上那所特别古老的岗提寺。
岗提寺的地理位置极其好,它位于富毕卡山谷中央的一个山脊上,可以俯瞰整个山谷无尽的绿意。15世纪的伏藏师白玛林巴在造访富毕卡山谷的时候曾经预言,一座名为岗腾(Gang-teng,山顶的意思)的佛寺将会在这里拔地而起。他的孙子同时也是白玛林巴转世的白玛廷莱,于年在这里修建了这座宁玛派寺庙。
岗提是我们一直力推客人到达的山谷,它并不是很出名,但却是一个幽静、很少游客、像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山谷。在我们心目中,岗提是不丹最美的山谷。春天和夏天的时候,这里绿意盎然,牛羊成群散落在草地上悠闲吃草。秋天和冬天的时候,这里焦黄一片,从山那边的西藏飞来这里过冬的黑颈鹤,在空中盘旋,不时落在农舍的周边觅食。它们被当地人视为神鸟,传说它们每次抵达和离开,鸟群会顺时针围绕寺院飞三圈。
岗提山谷是一个狭长的碗状山谷,两边是山峦,中间平缓,一条不太宽的河流沿着谷底穿行,也是牛羊群喝水的地方。山谷里散落着农舍,寺院,还有经幡佛塔,在这里走上两个小时,是一件非常怡然自得和贴近自然的事情。
也许庆山来到了岗提,把这里描述成了自己心中最圣洁的-夏摩山谷。
当地人的装束,像极了-“梅拉克”
“以往山谷的男人黝黑而健壮,喜欢配短刀、戴毛毡帽,穿宽大的羊皮袍子,脚上穿长筒靴子。右耳垂戴一快绿松石,胸前挂着一只镶满珊瑚和宝石的盒子,里面装着经咒、药丸、圣物。女人编无数细辫子垂到腰际,有些几乎触到地面。常穿白色内衬、锦缎外裙,裹彩虹色围裙。发髻后面戴一块布,缝上琳琅满目的白色贝壳、镂刻的银盘、珠宝,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栗色皮肤,喜欢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些人幽默、质朴、言行安静而又性情奔放。
书中呈现这些西方人画的铅笔素描,水彩画或近期开始拍摄的黑白照片,即便在这些素材上,夏摩山谷看起来也令人着迷并且充满魔力。”
摘选自庆山-《夏摩山谷》
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在前往不丹东部地区梅拉克(Merak)的路上,结果在非常接近那里的地方,遇到暴雨,有一处的路被暴涨的溪水冲坏了,鉴于天色已晚,并且雨季临近,我和同行的伙伴不得不调转车头,匆匆结束了十多天的东部行程,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梅拉克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很多西方的外国游客是为了这个地方才来不丹的。从廷布驱车,需要3-4天才能到达这里,并且路途都是跋涉山路,有些辛苦。当然,在梅拉克附近的塔希冈,是有机场的,可以从帕罗飞行30分钟就可以到达,然后再开车3-4个小时就可以了。
因为我没有到达梅拉克,所以我没什么发言权,我们来看看不丹的第四任皇后(四位中最大的姐姐)的书中-《秘境不丹》是怎么描述梅拉克的吧。
“梅拉克和萨克腾在塔希冈区。热闹的塔希冈镇是区府所在地,主要是因为它建于年的宗堡戏剧性地坐落在一个高高的山嘴上,俯瞰着当米曲河深深得峡谷。冬季在塔希冈常常能见到梅拉克和萨克腾的蕃巴人,他们下山来用他们的牦牛皮交换大米和其他货物。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镇子里随处溜达,带着一种信心满满、如喝了米酒般兴高采烈的架势。他们的好脾气和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把大群人吸引到他们周围。
蕃巴人不可能不受到注意,因为他们的穿着和其他任何地方的不丹人都不一样。最具鲜明特色的是他们的头饰,叫作次皮查姆-一种圆形黑毡帽,有点像法国的贝雷帽,从帽檐伸出五个长长的尾巴一样的穗。这些是用来排水的,不让雨水流到他们的脸上。蕃巴男子穿着扎腰带的红色呢上衣、毡子短裤、皮护腿和齐膝的呢子配皮的靴子,外面再套一件鹿皮或小牛皮外衣。这样的装束能保护他们在走进森林赶拢牦牛时不被荆棘刺伤,腰带上垂挂的一个圆形小毡子则用来做随身的防水垫。
蕃巴女子身穿粉色白色条纹的生丝裙,长袖红衬衫上织着可爱的花和动物图案。天冷时,穿一件黑色呢上衣。一条黑色毛呢围裙系在背上,用作便携的垫子,也更加保暖。无论男女,耳朵上都挂着大块的松绿石-他们相信,松绿石会确保他们死后不会缺水,消除灵魂的饥渴。”
摘选自多杰旺姆旺楚克-《秘境不丹》
蕃巴人所居住的梅拉克以及萨克腾位于不丹非常靠东部的地方,毗邻西藏。相传,很多很多年以前,在西藏南部的错那地区,当地百姓为了摆脱残暴首领的统治,往南跋涉了好几个月,终于来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山口的脚下。
在这里,人们被分成了两拨,最强壮的人和牲畜翻越了山口,找到了一个长满灌木还没有人迹的美丽高原,他们点火烧掉灌木,清理出一片空地,在这里安了家。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梅拉克,意思是“点火”。而另一拨人到山口脚下的时候太累了,连翻越山口的尝试都没有,就决定回头。在回头的路上,他们翻过一座小山,来到一个宽阔美丽的富饶河谷,谷地里长满了竹子,周围都是杜鹃花。他们意识到他们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家园,于是给它命名为萨克腾,意思是“最顶上的土地”。
虽然庆山笔下对夏摩山谷当地人的描述并不是每一条都一模一样,但是很多关键特征,例如毛毡帽、绿松石,彩虹裙等等,都非常接近梅拉克当地人的特征。
虽然不丹很多年前就对外开放旅游业,但梅拉克的确一直到年才对外界开放。梅拉克地区的当地人保留了他们独特的传统和习俗,因此吸引了很多西方游客,他们之中不乏一些摄影大师,他们来到不丹甚至不去帕罗廷布这些我们眼中的必经之地,相反,直接从印度通过公路入境梅拉克,就是为了一睹这里的原始美景还有特别的人文。
我虽然听不丹本地人说起很多次梅拉克,但我却不能判定庆山是否去过那里。我猜想,当初的庆山应该是在不丹进行了一次深度旅行,又或是对不丹的历史人文地理来了一次深度的考察。关于她看到的,听到的,在不丹经历到的,都启发她构筑了她笔下的夏摩山谷。
夏摩山谷是重要的朝圣地
豆瓣上写的书评中有一段说:“夏摩山谷”是一个虚拟的名字。山谷代表着与世隔绝的幽深之地,或与日常世俗生活有所隔离而适合冥思或关照内心的场所,也代表个人精神与信念所寄托的乌托邦。
在庆山的小说中,喜马拉雅沿线的朝圣地几乎都涉足了。《夏摩山谷》中的主角们,几乎踏遍了佛教缘起的各种朝圣地。佛祖诞生的地方-尼泊尔的蓝毗尼,佛祖悟道成佛的地方-印度的菩提伽耶,拥有燃灯节传统的圣城-拉萨,藏传佛教、印度教和苯教等教的朝圣中心,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
不丹,是世上唯一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这里是第二佛-莲花生大师频频到访布法禅修的地域。不丹跟西藏和印度有着很多历史、风俗、宗教上的连接,却又不尽相同。这里除了喜马拉雅山脉下原始又纯粹的自然风景,也有延续几百年保存完好的古迹与文化传统,还有很多圣迹。这里跟周边的印度、尼泊尔、西藏连线成了佛教徒的朝圣环线,也是很多佛教徒心目中一定要到达朝拜的目的地。
《夏摩山谷》中很多故事的逻辑是跟随佛家教谕的,例如人有贪嗔痴这些欲望,因此就会受苦,信仰佛教,修行,方可减少此生的痛苦,积善行德,才会有好的来世。
“她说,以前我给你写信,曾经问你,世间有没有那种搭配完美、在一起非常和谐的人。你说有,只是人遇见对方,需要彼此福报想当。如果积累足够,两个人的智慧与福德的资粮相等,才会相遇。否则就会错过。”
摘选自庆山-《夏摩山谷》
《夏摩山谷》撇开小说中的故事本身,其实还是一本探讨生死、修行、转世、怔悟等看起来非常玄乎的概念的书。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信仰,却也不妨碍我们通过这本书窥探有信仰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并不是我们一定要信仰佛教才可以理解那些佛家教谕,平常的生活也充斥了满满的“道理”。
不想对小说本身做过多的评论,安妮宝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小众又空灵的作家。她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个个读者都说好的。写小说其实有点像这位作者在跟自己的对话,或者是最自己的经历和思考的总结。作者写出来,跟读者分享,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和视野。让我们带着一颗广阔的心,跟着庆山一起随着旅行以及小说共同成长吧。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里说:“我在黄昏的血色中踽踽独行,感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忧郁的黄昏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如果旅行途中的某个瞬间能让你明白旅行和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你看世界的最大驱动力了。
庆山说:“每一段旅途,在出发,跋涉,抵达,回归之后,最终目标,不是为了洞晓某处,而是认清和获取一个新的自己。这是远行的意义。”
如果你想来看看庆山笔下的“夏摩山谷”,亲自感受不丹的那一份原始与灵动,快来不丹旅行吧!
更多不丹的新鲜资讯和旅行攻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