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被人唾弃的职业,盗墓毁的是人后福泽,取得是不义之财。
盗墓一业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多年前商汤墓穴被盗,下可说年盗墓界“祖师爷”姚玉忠被捕入狱,远可说西方列强借考古之名对世界古代文明的“抢救性发掘”,近可说孙殿英掘开慈禧墓。
可以说盗墓作为一个行当,古今中外皆有之。这也是《鬼吹灯》、《盗墓笔记》、《夺宝奇兵》、《国家宝藏》等相关影视作品的基础和源头。今天有醋先不谈国外如何盗墓,重点给大伙盘盘中国盗墓史。
一、灵魂不死带来的厚葬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到了家天下的夏商时期,奴隶制度和巫术文化使这一观念得以丰富和强化。社会普遍认为:人的魂魄来自天地,支撑起人的肉体,当人死亡了,魂魄将回归天地,在泯泯中庇护后人。
《孟子》记载:“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易经系辞》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因此,丧葬制度和仪式得到了系统性的规范,并且有了贫富分化。根据相关考古书籍记载,达官显贵的墓穴在面积、棺椁样式材料、陪葬品等方面明显异于普通墓穴,甚至有的出现陪葬、殉葬者。
如年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发掘的妇好墓,就极尽奢华。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的法定配偶妣辛(妣辛为姓名),算是商朝权利核心人物之一。在她的墓穴中,共发现器物共件,其中青铜器件,随葬玉器件,绿晶、绿松石、孔雀石和玛瑙珠47件,水晶制品2件,珍贵的象牙雕刻品等,这些展现出当时上层社会奢贵的丧葬仪式。
有了夏商珠玉在前,两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厚葬之风更加兴盛,在体量上超越了前人。当时人们为显示身份、地位,将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
《吕氏春秋·节丧》记载:“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善棺椁,所以避蝼蚁蛇虫也。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据国家地理节目表述,有的王侯的陵墓的面积约6个足球场大小,深30余米。在墓中央的椁室周围,陪葬者的尸体放在两侧,并放有大量陪葬品。
到了秦汉时期,丧葬习俗的框架基本上确定了下来。“事死如生”的思想观念在社会里迅速弥漫。《晋书·琳传》中记载,汉代以制度规定,天子即位一年,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坟墓。
汉代,厚葬成为了社会主流,人们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将身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金银及艺术品也在这一时期埋入墓中。
《前汉书·成帝纪》记载:“方今之世,奢侈罔极,靡有厌足……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
《后汉书·明帝纪》记载:“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
《汉书·贡禹传》记载:“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
所以有“市场”便会有服务“市场”的人。这一时期,盗墓这一行当变得更加职业化。并伴随民间用砖瓦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墓室以及防盗手段的出现,使得盗墓的专业化水平有明显提升。
二、道高一尺,怎么防盗墓?
盗墓在古代有多猖獗?
众多史料里都有记载:
《论衡·死伪》说:“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万数”;
《太平御览》引《抱朴子》所言:“吴景帝时,于江陵掘冢取板治城”;
《旧唐书》记载:“自至德元年正月至十一月,贼昼夜攻之不息,距城百里,庐舍坟墓林树开发斩彻殆尽,而外援无至”。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针对这些不法分子,古代历朝历代大抵是通过以下手段进行反制。
法律:盗墓为十恶不赦之罪。以最狠的老朱家来说,《大明律》中规定:
凡盗掘陵墓者,一律以谋反罪论处,不论首犯从犯,统统处以“凌迟”的极刑;
凡是盗窃陆墓的祭器帷帐、玉帛牲牢馔具者,一律斩首示众;
如果胆敢盗伐陵区内的树木,不仅本人要被斩首,连家属也要发配边疆充军。
所以按照胡八一目前的所作所为来看,起码是凌迟了。
技术:主要包括坚固陵墓、防盗机关、诅咒恐吓、秘密埋葬、疑冢假坟、厚养薄等等。
先说第一道坎,坚固陵墓。为了防盗,古人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仅要加固封土,还要加固墓室和棺椁。
最典型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当时的盗墓者仅凿穿至第七层,无力坚持下去。后来,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大卸八块,才发掘成功。
再说第二道坎,防盗机关。作为盗墓小说中经典桥段,墓穴中设置“暗器”几乎可以说是合情合理。
春秋战国时代部分墓葬就出现了“积石积炭”的防盗手法,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一旦墓穴经人打开,流沙马上会重新填满“盗洞”。
秦汉时期“套路”就多了很多,暗弩张弓、翻板机关或者毒气等防盗措施正式登场。《汉旧仪》记载,“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
3、防治盗墓的最有效方法:消灭源头
第一种方式是消灭消息源。历代王朝都有杀害陵墓工匠的行为,其目的是防治秘密外泄。
秦二世为守住陵墓的秘密,将工匠全部活埋陵墓中,以免后世盗掘。为防止元宪宗陵墓泄密,在运送至成吉思汗陵时,元朝护卫“见人辄杀”,据说沿途被杀者多达二万人。
第二种方式是疑冢假坟。最著名的当属曹丞相,据说曹操恐遭死后被人盗掘,设七十二疑冢在漳河两岸,下葬时从宫中同时有七十二队嫔仪队伍出门各奔四方,使人们不能分辨真假墓葬。
三、魔高一丈,古代盗墓技术分析?
首先要明确一点,盗墓,尤其是盗大墓必须得是聪明人才干得了,毕竟这是门回报虽高,但惩罚极重、风险极高的“生意”。所以历代盗墓者都寻求团队合作。这类人分为两类:官盗和民盗。
官盗,像汉末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等人都是代表,都是制度完善、技术高超的代表。总体来讲,属于盗墓这行的精英阶级。
有醋于这里不得不再把曹老板的手下兄弟们请出来,毕竟是当下最为热火的摸金校尉就是他手下的兵。
相传为了让大伙吃上饭,曹老板悄悄创办“曹军盗墓临时领导小组”,设立“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二职,本想着打枪的不要,悄悄的来,结果业务太过亮眼,名声给整出圈了。
后来“建安七子”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据网文小说描述,发丘是中郎将所以比校尉的级别高,可以视作摸金的上级。
发丘中郎将是办公室主任,手持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发丘天印,神鬼莫近。
摸金校尉则是业务员,一手拿金刚伞、飞虎爪一类工具,另外一手拿“寻龙诀”,天天线下跑市场。
至于另外的搬山、卸岭两个盗墓“门派”,有醋没找到与之相关的史料,所以不再赘述小说里的设定。
民盗比官盗在专业性上就差上很多,孙殿英之流大抵也算得上是民盗中的佼佼者。一般是两人及以上的血缘亲属搭伙做生意,方式、方法要比官盗粗暴很多,对古墓的破坏性极强。
再说说,盗墓贼的具体手段。
第一步,定位:道听途说、查阅地方文献,洛阳铲确定古墓位置,据说有古墓的地方因封土会导致庄稼长势比周围地区要差一些。
第二步,下手:掩人耳目、开辟盗洞、盗取财物。
古代没有定向爆破的技术,所以基本靠技术、经验和简易工具。
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专用探测工具,明代开始,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头沾上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
明代王士性《广志绎》记载:“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这种铁锥技术在民国时期由农民李鸭子改进为“洛阳铲”,成为盗墓贼盗墓的一大利器。由其方便快捷、制造成本低等优点,洛阳铲到今日已经成为考古的专用工具之一。
此外,因北方土层结构与南方不同,南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一类的工具没了用武之地。所以盗墓贼寻穴定位也有南北之分。
南方的盗墓贼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根据湖南学者刘鸿伏的描述,解放前长沙周围地区盗墓贼的方法和技术,道上黑话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这可能是“寻龙诀”的灵感来源。
“望”是望气看风水。经验老到的盗墓贼基本上能到了现场就能估算出古墓大概位置。
“闻”即嗅气味。盗墓贼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
“切”即把脉之意。一是指如何找好打洞方位,安全有效地进入墓室;二是指凿棺启盖后,墓主宝物如何寻得;三是指通过眼看手摸大致清楚文物是何年代、价值几分。
到了现代,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至今更趋现代化、智能化、集团化,“最先进”的盗墓手法据说是洛阳铲加定向爆破。盗墓贼确定墓葬位置后,利用定向爆破技术,就将墓葬盗空。
比如,河南三门峡地区虢国墓,盗墓贼花4个月打通一条两公里长的地道,该犯罪人员通过定向挤压式爆破的方式,将虢国墓中心位置破开40米深大洞,直接进到古墓的核心位置。
再比如,年芒砀山盗墓贼直接炸开夫子山汉梁王墓,盗走价值连城的玉璧等宝物数百件。
有醋因为爱好历史,去过许多博物馆都看到有盗墓贼破坏文物或将瑰宝倒卖至国外的事件介绍。所以在此不得不说,盗墓行为当真是天怨人怨。
然而百日防贼何其之难,现代盗墓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一言以蔽之,打击盗掘古墓、贩卖走私文物可以说是复杂艰巨,任重道远!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还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