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史前时期的仰韶时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私有制的发展,贫富差距出现,聚落开始分化,社会开始分层,在少数大型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大型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大墓,且个别大墓呈现集中成区埋葬迹象,已出现用棺、用牲及礼器等现象,但整体上均未形成明确和严格的使用制度,说明这个时期礼制仍处于萌芽状态。至中国史前时期末段的龙山时代,社会生产力、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分化加剧,对立阶级产生,社会步人了早期国家阶段,一些都邑性聚落遗址出现了大型高台宫殿建筑、大型祭祀建筑、高等级贵族大墓,形成了礼制特征鲜明的宫殿区、祭祀区及贵族大墓埋葬区。同时,诸多大中型聚落用棺和用牲初具规制并不断发展,礼器种类多样化和礼器特质更加明显,形成了较普遍、稳定的礼器组合和较严格、明显的使用制度。这些现象说明龙山时代在承袭仰韶时代礼制因素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终于孕育形成了初级的礼制体系,为之后夏、商、周三代礼制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大型建筑
在襄汾陶寺、天门石家河、杭州良渚、禹州瓦店等龙山时代大型聚落中,发现了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大型坛式建筑等,其数量、规模较仰韶时代更多、更大。陶寺中期大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包括大城、小城和宫城。宫城内发现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大型主体官殿,夯土基础中发现铜容器残片、玉璧、石厨刀和彩绘陶器等。城外东南小城内发现一面积约1740平方米的半阆形建筑基址即IIFJT1,城外西北部发现一处大型方形夯土建筑基址。石家河城址面积达120余万平方米。城中谭家岭发现一长方形大型建筑台基,长13.1、残宽11米,残存面积约144平方米。城西壕沟外的印信台发现数座长方形台基,形制规模较大,如台基D东西长35、南北宽12米,合基边缘或附近分布有成组的扣缸、扣碗、套缸及瓮棺和竖穴土坑墓。良渚城址自内向外依次为莫角山、内城与外城,面积最大达800万平方米。城内的莫角山为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东北的大莫角山上发现数座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城外北面和西面分别发现瑶山、汇观山两处大型坛式建筑。其中瑶山坛式建筑主体为一处垒石包边长方形覆斗状土台,长约40、宽约19米,西北角残存高近1米的石坎,坛顶有里外三重土色,坛南侧发现13座随葬大量精美玉器的大墓。瓦店遗址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在其西北台地环壕内中部发现两处东西相对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居东部的一处,呈回字形,面积近千平方米,其上埋有人牲遗骸数具和动物骨骼数具;西部的一长方形建筑基址,面积近千平方米,西北角的夯层中发现有人头骨。
(二)高等级大墓
泰安大汶口、临朐西朱封、襄汾陶寺、天门石家河、杭州良渚及叶县余庄?等龙山时代大中型遗址中的墓葬分化严重,出现了形制规模大、墓室结构复杂、葬具华丽及随葬品多而精的高等级贵族大墓。大汶口晚期竖穴土坑大墓一般随葬大型葬具及丰富、精美的器物。如大汶口M10长4.2、宽3.2米,有木质葬具,随葬品多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白陶鬵、黑陶杯、象牙雕筒等及鼍鼓、猪头。西朱封遗址竖穴土坑大墓,一般都有二层台和葬具棺椁,随葬品丰富且十分珍贵。如西朱封M202,长6.68、残宽2.2米,葬具为施有彩绘的一棺一椁,北侧还有一边箱,随葬品多达51件,包括玉冠饰、玉簪、玉钺、四孔玉刀、绿松石串饰、蛋壳陶杯、鼍鼓等精品。陶寺早期竖穴土坑大墓一般长3、宽2米多,可能有二层台,有的还带壁龛,都应有木棺,随葬品丰富、种类繁多,包括成套的玉石器、彩绘陶器及彩绘漆木器,最多可达两百余件,其中5座大墓随葬鼍鼓、特磬、土鼓、彩绘蟠龙纹陶盘及玉石钺等。石家河城外的肖家屋脊遗址的竖穴土坑大墓,最长3米以上、最宽2米以上,有的还有二层台,随葬品数量多可达百件以上。如M7长3.2、宽1.8米,墓坑足端及两侧有二层台,随葬斜腹杯、高领罐及石钺等陶、石器达103件。良渚竖穴土坑大墓一般长约3、宽约2米,使用棺椁,棺内外施以朱绘或以玉器装饰,随葬大量精美的玉器等。如反山大墓M12长约3.1、宽约1.65米,使用朱红色木质棺椁,随葬玉器多达647件,包括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琮、璧、钺、“权杖”等。余庄遗址竖穴土坑大墓M10,长2米多、宽1米多,有二层台,随葬鼎、罐、尊、高柄杯、豆、觚等陶器33件,其中的豆、觚排列有序,器类成组,数量皆为7件。此夕卜,部分龙山时代大墓已呈现出明显的单独成区的特点。如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晚期大墓皆分布于陵阳河河道南岸;其他海岱龙山文化墓地中明显存在贵族墓集中的墓葬群。
(三)棺椁和牺牲
龙山时代早期,在泰安大汶口、邹城野店、章丘焦家@、滕州岗上?等遗址的墓葬中均可见木质棺椁。如焦家遗址城内的大墓多随葬重椁一棺或一棺一椁,中型墓多随葬一木棺,小墓多无葬具。木椁呈“井”字形或“n”字形,木棺为长方形或“n”字形。如焦家大墓M55随葬一长2.72、宽1.57米“n”字形木椁及一长2.18、宽1.15“n”字形木棺。另在岗上城址南部墓葬区发现的一座四人合葬大墓中还出现了几棺并列埋葬的现象。至龙山时代晚期,棺椁的使用更为常见和普遍。无论是在曰照两城镇气曰照尧王城@这样的大型聚落,还是在临朐西朱封、泗水尹家城?及诸城呈子?等中小型聚落,其大中型墓中均可见棺椁。棺椁大多为木质,椁为长方形或“井”字形,棺为长方形,一些棺椁器表施有彩绘,结构更趋复杂,椁内开始设置边箱和脚箱。如西朱封大墓,随葬重椁一棺,长方形外椁内西部有一脚箱;内椁南面放有长方形木棺,北边设一边箱,棺与边箱原来皆施彩绘。棺椁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如泗水尹家城等级最高的大墓随葬两椁一棺,次级大墓随葬一棺一椁,中型墓多用一棺,小型墓无葬具。类似的棺椁使用情况在两城镇、呈子等遗址的墓葬中也可见。
龙山时代的牺牲可明确分为祭祀用牲和殉葬用牲两大类。祭祀用牲又可分为动物牺牲和人牲。动物牺牲的种类多样,除主要的猪外,还有狗、牛、羊、鹰等。如焦家遗址南区大墓附近的20多座祭祀坑内发现有整只狗、猪及鹰等动物骨架。人牲的使用较为常见,在城墙、夯土基址、墓地均可见祭祀性人牲。如登封王城岗遗址小城内的夯土建筑基础中发现13个人牲奠基坑,昆山赵陵山遗址墓地西北部发现19座人牲墓。殉葬牺牲包括动物和人。动物主要是猪,且多用猪头、猪下颌、肢解整猪等进行随葬。如陶寺早期大墓M3002随葬劈开的猪头、猪下颌及猪的肩胛、脊椎、肋排及蹄腿等。此外,用猪头、猪下颌等进行随葬呈现出明显的多寡和有无的等级差别。如陶寺早期大墓用肢解的整猪,甲型中型墓多用猪头、蹄、肋兼用猪下颌骨,乙型中型墓仅用猪下颌骨和其数量多为几十至百副以上,级别再低的墓葬用猪下颌骨的数量多为一副。人殉现象在青浦福泉山墓地?中的少数墓葬中可见。如福泉山墓地M145北端的人殉坑内埋有两具呈反缚挣扎状的人骨架。
(四)随葬器物
泰安大汶口、临朐西朱封、襄汾陶寺、天门石家河、杭州良渚及叶县余庄等龙山时代遗址的大墓随葬了大量的陶、石、骨、玉类器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器物组合。大汶口晚期大墓的器物组合为鼎、壶、盎、豆、罐、瓶、白陶鬵、黑陶高柄杯等陶器,雕筒、镞、象牙雕筒、象牙梳等骨器,铲、斧等玉石器及鼍鼓。西朱封大墓的器物组合为鼎、壶、盆、豆、罄、白陶鬵、蛋壳杯等陶器,镞、匕等骨器,钺、镞、刀、冠饰、环及绿松石片等玉石器及鼍鼓。陶寺早期大墓的器物组合为炊器陶灶、陶鼎、陶郅、木俎、石刀,食器陶盆、木盆、木勺、木胎“仓形器”,酒器小口折肩罐、高领陶壶、陶尊、木斗、木觚,乐器鼍鼓、特磬、土鼓,仪仗或兵器玉石钺、镞等。石家河大墓的器物组合为高领罐、大口罐、斜腹杯、小鼎、钵等陶器,人头像、虎头像、盘龙、蝉、飞鹰、璜等玉器。良渚大墓的器物组合为琮、璧、钺、冠形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璜、牌形饰等玉器及嵌玉漆器、象牙器等。余庄大墓的器物组合为鼎、罐、长颈壶、尊、高柄杯、豆、觚、碗等陶器。通过对上述现象分析可知,在龙山时代,中国各地的诸多大中型聚落,都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礼制特征。
首先是一些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已具备早期宫殿的特征,出现了彰显王权和礼制的宫殿及宫殿区。如陶寺大城内发现的规模宏大的宫城及其内的大型宫殿、高等级城门、奠基人牲及高规格器物,均说明其应是王处理政务和居住之所。石家河古城内的谭家岭和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形制规模大、居于城内中心和最高处,符合古人择高、居中建立宫殿的理念,其内发现的大型高台建筑均应为最高统治者议政和居住的宫殿。良渚古城的布局结构类似后世都城中的宫城、皇城及外郭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说明礼制化都邑布局理念已出现。
其次是一些大型建筑具备祭祀天地、袓先的功能,祭祀对象更加明确,出现了祭祀区。如陶寺大城外东南部的半圆形建筑基址IIFJT1具有郊天祭日的作用城外西北部的大型方形夯土建筑基址可能为祭祀地衹的社坛。禹州瓦店的两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应是祭祀袓先、天地诸神的场所,其对称的布局类似后世“左祖右社”的礼制建筑格局气石家河城西壕沟外的印信台上的台基边缘分布的成组扣缸、扣碗、套缸与城内祭袓场所邓家湾所见一致?,推测其可能为祭袓场所。良渚城外的瑶山和汇观山坛式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一侧均分布有高等级贵族大墓,其性质当为祭天礼地、祭祀袓先的礼仪场所。
三是高等级贵族大墓规模大,葬具结构复杂且装饰华丽,随葬品数量丰富且精致,有的器类成组和排列有序,集中成区的特点明显、突出,丧葬礼制凸显。
四是用棺更趋普遍化、等级化和规范化,大墓中多用棺和椁,中型墓多用棺,小墓不用棺,显示出棺椁制度出现。
五是祭祀或殉葬人牲、猪牲等更常见和普遍,随葬猪牲在数量和形式上呈现明显和严格的等级差异,大墓用猪牲数最多且用整猪,中型墓用猪牲数较少且用猪的部分肢体,小墓不见猪牲,说明用牲制度开始形成。
六是随葬器物中的黑陶高柄杯、蛋壳陶杯、陶豆、陶觚、陶罄和白陶鬵等,形制规整,造型独特,制作精致;骨质雕筒、象牙雕筒及象牙梳雕刻精美,玉石器琮、璧、钺、璜、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权杖”、绿松石片等种类繁多、雕琢精美,嵌玉漆器、彩绘漆木器精美华丽,鼍鼓、特磬、土鼓及彩绘蟠龙纹陶盘等贵重难得。这些器物多见或仅见于大墓之中,其他中小型墓葬基本不见,都应为象征墓主身份与地位的礼器。这些礼器还形成了较稳定和普遍性的组合,形成了明显和严格的使用制度。如鼍鼓、特磬、土鼓这样的礼乐重器组合仅见于陶寺早期大墓中,反山墓地所见玉石钺只出于五座男性贵族墓中,而不见于两座女性贵族墓中。诸多礼制特征的涌现,充分说明龙山时代礼制已经孕育形成。
结语
进人龙山时代,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社会复杂化进程不断加快,聚落等级分化显著,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出现,军事战争频发,早期国家开始形成,社会等级分化更加严重。考古发现的属于龙山时代的诸多聚落遗址,发现有大量与礼制相关的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