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安阳殷墟景区讲解班班长白婷
我是安阳殷墟景区的一名讲解员。习近平总书记到殷墟考察时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我们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从年大学毕业来到殷墟担任讲解员,到现在已有13年时间了,我从一个单纯热爱传统历史文化的毕业生,成长为熟知殷商历史、热衷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讲解员。
殷墟景区讲解班是首批“全国青年文明号”。为更好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近年来,我带领讲解班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游活动,开发了“环宫而垒”“穿行都邑”“绘梦殷商”等课程,让青少年体会古老甲骨文字的结字规律,通过精美的青铜文化、玉文化感受年前中国古人的审美和情感,充分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殷殷嘱托,让我们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我们感觉自己肩上担着沉甸甸的责任,一刻都不能懈怠。
在今后的讲解工作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因人施讲,因情施讲,使用信息化、多样化的手段传播好殷商文化,通过举办特色活动使各领域、各年龄段的游客领略沿用至今的汉文字体系和精湛高超的技术成就,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甲骨文中殷人自称“大邑商”“天邑商”满满的自豪感。
我想,讲解员不仅仅是一门职业,更是连接现代人与历史的桥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更深入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把殷墟故事讲得更好,更加“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贡献力量。(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谢建晓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之甜整理)
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
我在二里头遗址已经工作了20多个年头。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支撑遗址,我有幸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过程,更见证了这座东亚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发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此,我深有体会。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中国考古学学科范畴内科技考古研究力量介入最全的一处遗址,研究团队集结了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遥感影像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冶金考古、玉器与陶器科技考古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多学科综合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的历史内涵,实证了二里头王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发达的资源网络和高超的政治文明。
距今年前后,二里头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区先民,在继承本地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周围文明先进因素,创造出注重秩序、强调融合的青铜礼乐文明,开启了中国王朝文明的序幕,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先民创造的一些文明成果向外广泛传播,传播的是牙璋、铜铃、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陶盉等礼制用器,并非普通生活用器,表明二里头文化的政治礼仪、制度、思想影响传播到了那些区域。二里头文化的诞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讲仁爱、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二里头遗址被大多数专家认为是文献中的夏都,它的发掘和研究只有63年,还有大量空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将做好科学规划,继续坚持多学科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地发掘、研究、阐释和传播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价值,更好地认识二里头文化所创造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滋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温小娟张体义整理)
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
□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军辉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总书记不但肯定了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纽带作用,而且明确了甲骨文作为汉字早期形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同时,启动了甲骨文优秀释读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上至离退休老人,下到中小学生,纷纷打电话咨询或投稿,掀起了破译“甲骨文”的热潮。今年8月初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吸引了70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多万文字文化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