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考据的最早的珠子属于1.8万到2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史前文明遗迹中,均有用兽骨、玉料、玛瑙、绿松石等各种材质制成的珠子出土。
先秦时期,已能从文献中窥见珠子的身影。《礼记·正义》有珠玉串联组佩制度的记载,《诗经·国风》有男女互赠玉佩珠玑的故事,《庄子·列御寇》记“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郑人买椟还珠”……这一时期,青铜冶炼带来的副产品——琉璃被运用到珠子的制作中。
战国时,以琉璃制成的蜻蜓眼风行。齐国的水晶工艺,尤其是抛光、切面、打孔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后人难望项背。这些技艺在齐国制作的水晶珠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齐国水晶珠最明显的特征是孔径较大,孔道透明。一般是两端对钻孔,在珠子中间部分相互贯通,而整体上从不破坏水晶晶莹剔透的特征。
及至秦汉,珠子的普及程度已是相当高了。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外来珠子越来越多的流入中国市场。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珠子又被赋予了宗教蕴意。
唐宋时期,中国处于封建时期的鼎盛期,经济富足,社会繁荣,珠子作为装饰品盛行于世。在唐诗中,不乏对珠子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名句,《善歌如贯珠赋》的描写更为丰富,“美绵绵而不绝,状累累以相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其中的“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珠玉的耀眼夺目足以瞥见盛唐时期的华贵气象。
到了宋代,珠子更是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了临安(今杭州)的城市风貌,其中便提及了“穿珠”这种小手艺,在“珠子铺”中,交易动辄“万数”。当时民间对珠子的需求可见一斑。
明清是珠子的顶峰时期。一方面在民间,珠子成了寻常百姓打扮和消遣的物品。《金瓶梅》第十一回有西门庆为潘金莲买珠子的故事,而潘金莲拿这些珠子是为了自己“穿箍儿戴”。另一方面,自古以来,珠子就有按材质区分身份和等级的功能。
清代,这一功能随着皇权的高度集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其产物便是朝珠。满族先民有以“令珠计岁”的风俗。朝珠的形式来源于佛教念珠,这与清代皇帝对佛教的尊崇有关。朝珠由颗珠子贯穿而成,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中国可以考据的最早的珠子属于1.8万到2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史前文明遗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