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岐山县周原遗址贺家村年出土的“青铜马车”于近日保护清理完毕。
这辆年前的青铜豪车,木轮外面包裹着青铜,兽面纹车軎镶嵌着绿松石,是目前唯一一辆保存完整“铜轮牙马车”。
由于装饰过于豪华,而且车轮包裹着青铜也不适合在一般路面上行驶,考古专家分析这辆马车或许有特殊用途,在当时或属礼仪用车。
△铜马车三维照片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也十分丰富,其中皇家礼仪更是复杂。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皇家仪仗队,具有组成完整、体系完善、功能全面,气势如虹等特点,将皇家仪仗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皇家威仪的体现与代表,历朝历代都对皇家仪仗队十分重视。
在古代,这种皇家仪仗队被称为——卤簿。
卤簿一词,最早出自汉代蔡邕的著作《独断》: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到汉代,卤簿一词已经成为了代表皇家仪仗的名词。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
卤簿即登记在册的拿盾的护卫,也可指护卫皇帝车马的人。
据《周礼》记载,从西周战国末期,车驾的等级分为“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到了汉代天子驾的马匹达到了八匹,足见汉代国力之强盛。
卤簿按规模大小分为大驾、法驾、小驾三等。
汉代规定,大驾由公卿(宰相等官员)奉引(在前引导),大将军参乘(随车护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驾车;有属车81乘,备车千乘,护卫骑兵万余人。法驾由京城长官引导,有京车、属车36乘。小驾规模最小,仅有执事尚书1人侍从,属车数量更少。
唐朝皇帝的“大驾卤薄”由导驾、引驾、车驾、后部鼓吹、后卫部队等组成,后跟十二面龙旗,龙旗后则是专用车队,包括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等。每辆车均由4匹马牵引,有驾士14人、匠人1名。
△《大驾卤簿图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而从宋代开始,皇家的仪仗队,不仅在人数车马规模上有所扩张,随行的器具也与之增加。根据《宋史·仪卫志》记载,由开封令、或各个地县及代替、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居前,称之为“六引”。
然后是十二面“大纛”,即大旗,每面大旗都有数人托持牵扯。大旗用来清场巡视。后面紧跟着是朱雀旗和弓弩。
随后是手持横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骑兵组成的卫队,被称之为“引驾十二重”。尾随其后的是一支庞大的鼓吹乐队,乐队的乐器以各种鼓为主,还有吹奏乐器笛、箫、笳、号角、筚篥等。除此外还有动物跟随,如大象、牛、马等。
根据宋朝的《大驾卤簿图书》中的《卤簿图记》描述,当时天子出行的仪仗人物达到了位,车辇61乘、马匹、牛36头、象6只、乐器件,兵仗件。可见当时帝王出行时气势恢宏的场面。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出行仪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乾隆出巡图”的画卷就达到了十二卷,可见人数之多,队伍之长。
历代帝王不仅生前排场极大,也要将他所拥有的财富带到另一个世界当中。
自商周时始,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等级,各级王宫贵胄流行真车真马殉葬,周礼严格规定了高级贵族丧葬使用的殉葬车马数量,即“遣车视牢具”,此外随葬的还有编钟、编磬、陶俑以及黄金货币等。
△东周王城车马坑遗迹到了战国晚期,车马殉葬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由真车马向车马冥器过渡。东汉末年,车马殉葬已成极少数,基本只出现在帝王墓葬中。
当然也有个例,如汉废帝海昏侯的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大量黄金玉器,还出土了两套殉葬马车,和帝王等级的编钟和编磬。
而此次陕西修复的青铜马车,虽然有着精美的制作,但从殉葬车马的数量来看,这辆马车应属于周室王族贵胄,而非当时的周天子。
但就其将豪奢武装到车轱辘的做派,可见古代帝王家的豪横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