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新考古成果见证古丝绸之路上的融合交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瞿文斌):中国国家文物局22日在北京发布“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的新进展,聚焦近期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考古发现,四项新发布的成果分别为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以及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这些最新考古成果为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族群源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环境变迁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实现了丝绸之路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步推进,同时还填补了一些中国考古史上的空白。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出土文物件,以绿松石为主,另有金器、铁刀、水晶珠、织物、皮革、漆器、陶片等。热水联合考古队供图

四项最新考古成果中,青海占两席。其中,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发现墓园、排水设施及墓祠等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级墓葬。墓道中发现殉马坑,为研究古代青藏高原丧葬制度和宗教观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墓葬保存了大量精美遗物,部分遗物工艺与装饰图案带有浓郁的西亚萨珊波斯和中亚粟特等民族风格,证明都兰地区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都兰县热水墓群发掘领队韩建华说:“我们组成联合考古队,技术方法是调查和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将多学科合作研究纳入工作里面,及时进行现场文物的保护。年我们将继续对墓圹的发掘,另外想在周边扩大发掘的范围,探寻与该墓葬相关的附属的殉坑。”

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则发现了罕见的绘制精美的壁画,装饰形式和绘画技法带有浓郁的中原风格,内容则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对探讨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和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状况具有重大价值。墓葬暗格中发现保存完好的鎏金王冠和镶嵌绿松石金杯,推测墓主是唐吐蕃王室成员,为了解唐吐蕃在当地行政与军事建制情况提供了线索。

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发现“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一方,志文内容显示墓主为“大周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国家文物局供图

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是目前国内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出土大量金银器、漆木器、革制和丝麻织品、彩绘陶等遗物,充分展现吐谷浑王族丧葬制度和习俗。其中发现的一方墓志,内容可确定墓主身份,这对研究吐谷浑王族谱系,了解吐谷浑政权发展历史、唐王朝与吐谷浑政治军事关系,以及丝绸之路民族关系史、物质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刘兵兵说:“为确保文物安全,我们对墓葬周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墓葬现在发掘还在进行中,出土器物有陶器、漆木、石、铁、金银器及革制丝制品总共余件,其中墓道出土陶俑70多件,墓室里(出土)将近件。”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初步推断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设军事设施。国家文物局供图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初步推断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设军事设施。考古工作基本搞清了烽燧遗址结构,出土大量珍贵文书、木牍等文献材料,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诸多方面内容,详细记录了孔雀河沿线的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为了解唐代边塞生活和军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和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新军说:“烽燧中出土的文书和木牍它的纪年都是开元年间,所以我们推测烽燧的修筑年代应该是在唐代。孔雀河烽燧群在唐代应该被称为楼兰路,是唐代焉耆镇下的一条军事防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应该是焉耆镇下的一处军事设施,是驻守在楼兰路上的一处游弈所,负责管理附近的一些烽铺。”

近年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丝绸之路考古、“一带一路”中外合作考古、新疆和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考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不管是在青海、甘肃还是在新疆,对于我们研究这段地区的交通、文化、交流、民族、历史,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们也可以在这些历史中得到一些启示,对于边疆的民族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些考古成果)也展现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今天我们大一统的国家、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毫无疑问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未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还将深入发掘和提炼各遗址科学与文化信息,阐释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强有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