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终结了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世袭制。从夏朝的建立,到春秋的结束(公元前年),这多年的漫长岁月,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比起原始社会来,自然有了较大的提高,毕竟能聚集一个国家的实力,建造的宫殿建筑其遗址在今天看来,还是相当有水准的。
与氏族部落不一样,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有了王国和都城的概念。夏朝的都城叫“斟鄩”,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年,考古学家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偃师市翟镇乡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经过新中国三代考古学家持续40多次的发掘,证实了这里是公元前20世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夏都斟鄩遗址(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位于中东部,四周围有夯土墙,东西宽近米,南北长米至米,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城内有数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1号至8号建筑基址等)。宫城外有呈“井”字形的四条大路相围,构成了二里头都邑的核心区域。专家介绍,宫城面积虽仅为明清紫禁城的1/7,却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
遗址的宫城内,至少存在着两组按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建筑群。其中,坐落于宫城西南部的1号宫殿,与位于其南大门正前方的7号殿建筑,在同一中轴线上,构成西部建筑群。坐落在东部的2号殿与位于其南大门正前方的4号殿建筑以及位于其北面的6号宫殿,构成东部建筑群。这是迄今确认的我国最早的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
手工业作坊主要包括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和陶窑以及与制骨有关的遗迹。祭祀遗存包括以动物和人为祭品的祭祀建筑,分布于宫殿区北部。此外,该区域发现有墓葬多座,水井数十口以及车辙印记、排水设施、灰坑、灶址等遗迹。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上发现的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有5米多长,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它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也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里头遗址车辙(东-西)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和二号宫殿遗址分别是王宫和宗庙遗迹。一号宫殿遗址围墙略呈折角正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大致等于1.5个现代的足球场大小。王宫大殿在围墙内北端的夯土台基上,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柱洞排列整齐,形成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身平面。专家根据《考工记》,复原了一号宫殿的图形,认为这是一座以木架骨、草泥为皮,四坡出檐的大型木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没有砖瓦出土,专家认定,一号宫殿以茅草为屋顶,以夯土为墙壁,隶属于上古建筑中的“茅茨土阶”形态。在今天看来,这种王宫大殿不论是规模还是材料,都太原始落后了,但是,在0年前,这可是整个东亚地区最高大、最雄伟的建筑,睥睨四方,唯我独尊。
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1号宫殿大殿复原图
三柱围廊模型图(二里头建筑特有的结构)
二号宫殿建筑遗址是包括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的一组建筑。宫殿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和西廊,南面为复廊和大门建筑,而北墙和三面廊庑围成一个广庭,庭院里有陶水管铺设或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设施(早在夏代就有下水道啦)。广庭中心偏北是中心殿堂,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有一座大墓。这座宫殿建筑很可能是夏都宗庙性质的建筑,而大墓里埋葬的应该是某一代夏王。
二号宫殿基址
从两组宫殿建筑复原图看,当时修建它们的时候,有一定的建筑图纸(纸张尚未发明,应该是刻在木头或者竹片上,有待实物出土)。如果图纸有朝一日出土面世,可以想象,这将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考古大发现!
5号基址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多进院落的大型夯土基址,是中国后世多院落宫室建筑的源头。这种外围无围墙、多进院落、院内有贵族墓葬的建筑格局和内涵,构成了二里头文化早期宫室建筑、宫殿区布局的独特特征,与二里头文化晚期宫殿区内以1号、2号基址为代表的外围有围墙、廊庑、院内无同时期的贵族墓葬的四合院式建筑,以4、7、8号基址为代表的单体夯土台基式建筑的格局和内涵的差别较大,其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还需要深入探索。
二里头五号基址
二里头五号基址平面图
二里头六号基址
二里头出土排水管
当时宫殿区已经有排水管,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建筑形态了。
通过宫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考古学者注意到二里头遗址的四大基本特征:
“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中央突出,四围向心,严密封闭”;
“高台建筑,土木结构”;
“庖厨居东”。
这种形制和结构反映了森严的等级社会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王权,亦是自商周以来中国“数千年间帝王宫室的本源”,同时它也从考古学上确认了二里头遗址的都邑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