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峁遗址皇城台4000年前的午门,石峁古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向阳

石峁古城遗址,一直被认为是“石破天惊”的发现,在这里发现了震惊中外的年前的古代城市建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

这一遗址的发现把我国古代瓮城建造技术从汉代直接提前到了年前。

石峁,这个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古城,拥有高等级的金字塔般的皇城台,有肃穆震撼的神面石柱,还有强烈的神、玉、巫三位一体的宗教意识。

学者们普遍认为,石峁古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石峁人究竟是来自哪里?

石峁古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明程度,在中华文明起源及进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这些问题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热议话题。

从结构上看,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内、外城共同拱卫皇城台。

皇城台四周被内城的城墙围绕,内城面积大概是万平方米。

内城东南侧是石峁外城,大概是万平方米。

两者加起来,石峁城的面积是万平方米,也就是4平方公里,相当于5.6个故宫的占地面积。

城外还有数座线性分布的“哨所”类建筑遗迹,构成石峁外围的“预警”系统。

内、外两个瓮城,南北两个砌石夯土墩台,以及“马面”、门塾……

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石峁古城相对完备的防御体系。

发掘表明,石峁的外城东门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庞大、结构最复杂、形制最规整的城门遗迹,被誉为“华夏第一门”。

周边地层及遗迹中出土玉铲、玉钺、玉璜、牙璋、陶器、壁画和石雕头像等重要遗物,“头骨祭坑”和“藏玉于墙”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站在外城东门址俯瞰,皇城台尽收眼底。

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外城东门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实体屏障,也是石峁统治者构建的精神屏障。

这里发掘出的瓮城、马面等早期城防设施,形制规范、设计精巧、建构技术先进、形态成熟,是国内确认最早的同类城防设施。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在城门外加筑瓮城始于唐代,而石峁瓮城的发现,首次将中国最早的瓮城实例追溯到了距今年前后。

另外,“马面”出现在有实物证据的汉代城墙上,而石峁城址至少发现十多处马面遗迹,将中国的城防史和城建史中这种附属设施的年代,向前推进了多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考古队领队孙周勇研究员认为,过去我们认为瓮城、马面、角台等是在历史时期才出现的。

但是石峁文化把这些现象出现的年代提前了一两千年。

瓮城马面等在石峁文化中就出现了,而且形制很成熟,就像天外来客一样突然出现,与汉魏时期的洛阳城别无二致。

石峁的这类文明因素,毫无疑问从制度史上促成了中华文明形成。

金字塔般的皇城台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在年前,这座石头城中的高等级贵族就居住在这座高台之上,并在这里从事宗教祭祀等活动。

皇城台结构复杂的门址、规模巨大的台基、气势磅礴的石砌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及数以万计的玉器、骨器、陶器、口簧、石雕等珍贵文物,无不彰显着它的特殊地位和性质,暗示着石峁城址在中国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的区域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双重角色。

那么地位突出的皇城台到底为何人居住或使用?

连续十年的系统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或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是“王的居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展现了黄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

皇城台是如何建造的呢?

考古人员发现,它是利用自然高地,在小山包四周用石头一层一层砌筑起来的台城,是皇城台最外围的石头墙。

这些石头墙是层阶状的,上面有等距离分布的纴木孔洞,里面还有当年修筑墙体时放置的柏木。

这些纴木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浇筑混凝土墙在里面放钢筋。

可见修建皇城台非常不容易,用了大量土石和木头。

从布局上看,皇城台门址自东向西依次由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铺石坡道、内瓮城、主门道等组成。

沿门址内的坡道向上攀登,可达皇城台台顶。

台顶发掘主要集中于台顶东部,与皇城台门址以公元前年左右的道路有机相连。

目前确认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其上分布大量建筑基址,称为大台基。

经考古人员测量,大台基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四边长度大致相当,边长约米,总面积达余平方米。

夯土台芯,四周以石墙包砌,考古人员发现:

“就目前国内同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看,如此大体量的高台式建筑基址实属罕见,单就其建规模而言,已初具秦汉帝国及后世宫室‘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恢宏气势,大台基的修建,想必正是这种‘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穿越古今的共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台基上新发现的石雕,其主题和艺术风格体现了石峁遗址与中国史前其他地区乃至更大地域范围的相互影响,反映了早期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石峁先民的精神层面,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70余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数出土于墙体的倒塌石块内,部分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

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少量为双面,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神面石雕体量较大,雕刻最为传神。

平面型石雕应为修建大台基南护墙时有意嵌入,与石峁遗址发现的“藏玉于墙”和人头奠基有共同的精神内涵。

这些石雕图案与中原地区是否有差异?

“皇城台是石峁古城的核心区域,仅仅是大台基北部很有限的一部分考古,就出土了玉器、陶鹰、口簧等4万件遗物,新发现的70处石雕,包括20多个依然镶嵌在现有建筑护墙上的石雕图案,其主题与艺术风格与后来的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虎’、商周青铜器的表现形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它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

在皇城台东侧偏南位置,石峁先民们修了一个大型门址。

这个门址最外围是两道南北平行的石头墙,构成了一个长方形广场,面积超过了平方米。

而这样的广场在内城东北和外城东北都没有发现。

考古人员认为,皇城台门址的作用相当于午门,也就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介绍:

“我们在总结石峁遗址的意义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个制度文明,石峁遗址有很多种遗迹,它是能体现中国制度文明的。我们现在已经完整揭露的皇城台的门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外面有一个广场,也就是有这么两道墙,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国的都城的正门带有广场,实际在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邵晶解释说,明清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午门就有一个广场,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制度文明。

而我们经常在看古装戏的时候,会听到一个词语叫“推出午门问斩”,为什么要推出午门,不去神武门?

因为午门是整个紫禁城的正门,也是整个明清封建王朝最正统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把这些罪大恶极的犯人问斩,是昭告天下,明正法典。

而这种制度文明,实际上在年前的石峁城,我们就发现了。

可以说,石峁遗址不断刷了新学术界的认识,改变了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高度的传统认知。

揭露出的中国史前时代最为壮观的建筑群,反映了石峁社会的高度复杂化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