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皇帝的衣柜传统的剥离与再融,一件龙袍

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m.39.net/pf/a_4530121.html

清朝时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因为其历史距离我们最近,其带给我们现代社会的印象也更直观。

由于有较为充足的资料和实物参考,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关于清朝的一系列文化形象的展现较为具体与直接。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将影视形象等同于历史形象,这二者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存在极大的差异。

以皇帝的衣着为例,看惯了清宫剧,人们对清朝的皇帝的印象就是,经常穿着一身明黄色的,绣着一条条龙纹的龙袍,头上戴着一个斗笠似的帽子。

即使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能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形式的龙袍,在一些摄影摊点上会有这种影楼装。

但是,这种在我们脑海中已经形成深刻印象的形象并非是客观事实,实际上人们对清朝皇帝服饰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误区。

影视剧中清朝皇帝龙袍

皇帝的衣柜,远比我们想的更丰富

龙袍,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朝服,也叫具服,是古代皇帝在参加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等活动的时候所穿着的一种礼服。

这种礼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因此也叫衣裳制,衣代表乾,也就是天,裳代表坤,也就是地,因此也叫上乾下坤。

早在部落联盟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朝服。到了三代时期,形成了朝玄端,夕深衣的习惯,也就是在早朝的时候要穿朝服,到了夕朝的时候就可以便装。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君王的朝服有着固定的场合限制,并非在任何时候,君王都要穿一身繁缛的朝服。

在汉朝的时候,汉明帝对朝服制度进行了改良,此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汉朝形成的这一朝服制度影响深远,其一直沿用到了明朝。

在此期间,略有变动,比如明黄色在隋唐时期成为帝王的专属,而要说变动最大的时期,那当然是清朝了。

清朝的统治者是来自辽东地区的满人,在入关之后,其接受了汉族的统治文化,但在此基础上,又立足自身的文化对其进行了改造。

清朝的皇帝冠服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即:礼服、常服、行服、雨服。礼服就是古代帝王参加各种正式活动时所穿的服装,朝服就是礼服的一种。

清崇德初年,清太宗皇太极更改服制,规定礼服包括朝服、祭服、吉服、衮服,其样式与中原传统礼服类似,略有变动。

在中国传统的朝服之中,一般都是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黻、黼,而清朝的统治者在其中还融入了马蹄、马鞍、弓等形象,使其具有了新的特色。

龙袍中的细小图案

而我们常见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时所穿的龙袍,也叫做吉服,也是一种十分正式的礼服。

吉服一般上下相连的通身袍,领口为圆形、大襟、马蹄袖的四开裾长袍,主要的颜色是明黄、蓝色、红色,衣服上绣着九龙十二章。

而皇帝所戴的那顶帽子,就叫吉服冠。这身衣服还需要搭配朝珠,外面罩着衮服,再配着吉服带。

清代的帝后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常服褂,是除了礼吉服之外,唯一可以佩戴朝珠的服饰,也是皇帝平时穿的最多的服饰之一。

清朝皇帝吉服

其样式也是圆领、大襟、马蹄袖的四开裾长袍。至于颜色,皇帝喜欢什么颜色就可以做什么颜色,但淡蓝、天蓝、宝蓝是最常见的颜色。

行服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服饰,清朝统治者本是关外的游牧民族,狩猎是其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而行服就是为了方便狩猎而制成的一种服饰。

行服主要包括行服袍、行服褂、行裳,因为注重实用性,因此装饰比较简练,颜色也很朴素。

其形制主要是圆领右衽袍、马蹄袖,其中,袍子的左袖会比右袖长一尺,称做缺襟袍,这是清朝统治者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行服的面料大多是棉、夹、纱和裘,依据时令不同,会进行替换。雨服就是在雨雪天气时穿的罩服,颜色大多是明黄色,一般用油绸、毡、羽缎等材料制作。

如果是用油绸制作,是不制作内里的。上身为立领对襟的披风,下身上敛下宽。

清朝行服

一件龙袍,究竟有多少讲究?

清代的龙袍,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前期是从努尔哈赤到顺治皇帝这几十年时间,中期是从康熙皇帝到雍正皇帝这一段时间,最后就是乾隆皇帝之后的百余年时间。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龙袍的样式都是基本一致的,只是上面的纹样会有不同。

在第一个阶段,朝服除了披领和袖口之外,整体是没有彩绣以及十二章纹的,只有八团黄底织金的云龙纹,分别分布在两肩前后以及下摆前后。

而在第二阶段,龙袍上开始大面积是用彩绣,但还是没有十二章纹。等到最后一个阶段,龙袍上不仅大面积装饰彩绣,同时也在前后添加了十二章纹,还夹杂着五色云。

乾隆明黄色缎绣辑米珠云龙十二章纹夹龙袍

清朝皇帝的冠服之上一共会绣九条龙,四条正龙位于前胸、后背以及两肩,四条行龙位于前后衣襟的下摆,最后一条龙位于衣襟上,只有掀开衣领才能看到。

这样的布局,是为在任意角度都能看到五条龙,与九条龙的总数一起凑成九五至尊的寓意。

除了龙纹,清代的皇帝冠服上还会装饰其他纹路,比如五彩云纹以及蝙蝠纹,这两种纹路都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纹样。

其中,蝙蝠纹一般都是红色,取洪福之意。在衣服的下摆上,会装饰海浪、山崖和宝物,代指江山。

在基本形制上,清朝皇帝的朝服为圆领右衽大襟,同时,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马蹄袖口,这表现出清朝龙袍的浓郁的民族化色彩。

而在颜色方面,清代的冠服一共四种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月白、明黄。

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用途,明黄色用于朝贺及地坛、先农坛、太庙等场所祭祀、蓝色用于祭天和天坛祭祀、红色用于日坛祭祀、月白色用于月坛祭祀。

所有颜色之中,最尊贵的当然就是黄色。自从唐朝以来,黄色就成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而中华文化又有着崇黄的传统,其又与黄帝相影射,因此清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黄色,以宣示其统治的合法性。

清朝缂丝十二章孔雀羽龙袍

在当时,为皇帝制作一件冠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经过相当繁琐的流程。

首先是要礼部定式,或者由皇帝亲自命题,再交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的图样,交给皇帝御览。

皇帝御览完毕后,内务府会对其进行审阅,最终快马送往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进行织造。先由三大织造司制成,再交由如意馆画工进行设计,最终交给绣作进行制作。

在此过程中,想要完成一件冠服的制作要动用近千人的工人,往往耗时数月乃至一两年之久。

在制作完成后,皇帝的冠服走陆路运输,后宫的冠服走水路,最终抵达京城。

如此耗费精力与物力的衣物,到了皇宫之中,其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只能存放在府库之中,皇帝每天要更换多次衣物,往往换一个活动场所就要更一次衣,这也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

清光绪帝画像

帝王的用具,要的就是与众不同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腰带同样是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清朝,腰带文化也有一些新特色。

清朝的皇帝乃至统治阶级的男性,都会在腰带上装饰带版。这种饰品一般会有两种形状,圆形和方形,带版的形状寓意着天圆地方。

但是,只有皇帝才能同时拥有这两种形状的带版,其他的贵族,高等级的亲王贝勒等可以用方形带版,低等级的侯伯等只能用圆形带版。

而根据等级的不同,带版的材质也是不同的。

皇帝所使用的带版是用金子做的,皇子、亲王、贝勒以及额驸等高等级贵族可以使用金镶玉或者金衔玉的带版。

清朝铜嵌冰种满绿翡翠腰带

更低一等级的奉国将军只能使用花金制作的带版,而奉恩将军的带版则是用金镶银制作,其他等级的还有镂金铁、镂金衔玉、镂金、镂花金、银衔镂花金、银衔素金、银衔玳瑁......最低一等级的九品官员,其带版一般都是银衔乌角。

由此可见,带版的材质也是体现等级差异性的一个要素,而皇帝想要体现自己的独尊地位,其带版还会有一些不同之处。

皇帝所使用的带版,除了要用黄金制作之外,还会点缀各种宝石。

一般情况下,要用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以及五颗东珠组成十字花形镶嵌在带版之上,周围还要用二十粒珍珠进行点缀。

这里提到的东珠是产自辽东地区的一种十分稀有的贵重珠宝,在清朝,只有皇室才能使用东珠,否则就是僭越。

在皇帝的腰带上,一般会点缀九颗大东珠,二十颗小东珠。在具体的排列上,会有四颗小东珠围绕着一颗大东珠的上下左右。

之所以这么排列,是为了表达对上天的崇拜以及取意九五至尊。因此,这种规格的腰带,一般人是不能使用的,只能由皇帝独享。

清代皇帝穿龙袍时所系腰带

而在不同的场合,清朝的皇帝也会使用不同的腰带。

与上面提到的祭祀不同的对象穿着不同颜色的礼服类似,清朝的皇帝在祭天的时候会使用饰有天青石的腰带、在祭祀地坛的时候会使用黄玉装饰的腰带、在祭祀日坛的时候使用装饰了珊瑚的腰带、在祭祀月坛的时候使用饰有白玉的腰带。

这些行为体现出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总结

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尽管清朝统治者是以一个游牧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但清朝的服饰制度其实还是中原服饰文化的一个继承与发展。

只不过,清朝统治者在继承这一文化的同时,还立足其自身的文化,对其进行了改造。

一个时代的服饰制度会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背景,作为古代中国最高的统治者,清朝皇帝的服饰礼仪体现出清朝的统治理念与思想文化,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清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之后,一直积极为自己的统治寻找法理依据,并附和中原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习俗之中,以求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汉族的服制文化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为中国古代的皇帝的冠服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环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