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彰显身份的朝珠到底有多讲究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

朝珠由颗珠子贯穿而成,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

朝珠象征着四季,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24节气、72候,四个佛头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记捻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总和为30天。

另外一种解读是说佛教认为人生有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清初时期,朝珠主要还是用于宫廷,为帝后、皇子、公主以及王公贵族、上层品官所用。

按《大清会典》中记载:“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

雍正六年,雍正皇帝特准内务府六品主事等官佩戴朝珠,使戴用朝珠官员人数有所增加。乾隆二年,乾隆皇帝也特准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等官一体悬戴素珠;五年,又批准京官礼部司务、太常寺博士、鸿胪寺鸣赞等官在坛庙、殿陛执事和一些特殊礼仪场合可悬挂素珠,以示庄重。以后逐渐扩大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

不过,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朝珠材质有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

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而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

祭天戴青金石朝珠

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

祭日戴红珊瑚朝珠

祭月戴绿松石朝珠

而且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这可以说是皇上对不同官职的不同恩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