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铜器文化,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青铜器向以造型优美、纹饰华丽、种类繁多、制造精巧著称,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青铜器种类繁多。所谓青铜器,广义来说,是指所有用青铜制造的器具,除礼、乐器外,还有兵器、工具、车马器及其他生活用品;狭义地说,也是一般的说法,只称礼、乐器两项而已。

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铜,至迟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开始使用青铜制品。青铜制品和其他制品一样,先出现的是一些小件工具和其他器物。年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林家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中国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制品—青铜刀(B.C.)。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又发掘出大批的工具、兵器、装饰品和四件青铜爵。这几件青铜爵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使用合范铸造的一批完整的青铜容器。

青铜器中的礼器、乐器主要是在各种祭祀和宴飨的礼仪场合下使用的。各级贵族必须使用和他们的地位相当的礼器和乐器,不能逾越,否则就是非礼。所谓“礼”,主要体现在许多具体的仪礼和典章制度中,而“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祭祀。当时的贵族都笃信天命,崇敬祖先,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属于礼乐范围的规模是极为庞大的,要杀殉奴隶和多种牲畜,所以礼器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祭器。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四百余件铜器中,竟有二百一十件是祭器。

青铜器的造型,反映了匠师们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商中期至西周早期的风格,端庄厚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模仿鸟、兽等动物形态的器物和高浮雕的纹饰,更是生动活泼。周中期以后的器物,偏重于实用,比较朴素。春秋以后又出现了一些玲珑剔透、体态优美的铜器。

青铜器的花纹装饰,在商、周两代,不仅保留和发展了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用得较多的几何纹,而且出现了以夸张形式或以幻想中的动物头部为主体的兽面纹、龙凤纹。又能将很多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融进花纹图案中。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风尚精细繁缛的构图,一改商、周以来对称、规整的风格。这时也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图像内容,诸如宴乐、攻战、狩猎等,开汉代画像石(砖)之先声,对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铜器的花纹装饰中,另一种形式是镶嵌工艺的发展。早在二里头文化中就出土过镶嵌绿松石的器物。但早期的镶嵌不外乎红铜及绿松石之类。随着采矿、熔炼、铸造技术的发展,在器物上镶嵌其他金属以增加其价值的情形愈来愈多,尤其是以金银丝镶嵌于铜器上,使纹饰益发光彩夺目,绚丽多姿。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很多铜器上铸有铭文。这些铭文字数或多或少,形态各异。铭文的出现始于商晚期,代表了氏族的徽号或图腾。字数较少,主要是为了识别,且以近似于图形的文字居多。至商末才开始出现多达四五十字的较长铭文,而内容日益丰富。有的是为自己或祖先歌功颂德,有的是记载当时的重大事件,有的是记载土地交换的情况、诉讼的结果,有的是反映帝王诸侯对臣属的册命和赏赐等。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典章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以补充古文献史料的不足。春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的发展,文化比以前普及了。文字的记载转移到石片、竹(木)简、丝织品上,铜器铭文也就逐渐失去作为记载历史的主要功用,而日趋简化。

中国青铜器不仅有着极为珍贵的文物价值,而且每-件器物都是出色的艺术品。早在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就已熟悉并能灵活地运用艺术造型的技巧,创造出众多的工艺美术杰作。这些器物,对称平衡,节奏明快,质感强,体态饱满,玲珑精巧,纹饰与造型和谐一致,各方面的配合,达到高度的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试举画册所选的配亚方尊和师趁鬲为例。方尊是一件祭祀重器,口径较大,但在颈部用大弧度内收,腹部外鼓,显得格外丰满。下部采用高方圈足,给人以稳重的感觉。

器身运用了八条扉棱,上至口沿,使人容易联想到中国古建筑上的飞檐斗棋的格局,很有气魄,益发加重了庄严肃穆的感受。师趁鬲也是祭祀重器,却运用与方尊迥然不同的处理方法。首先是在鬲鼎这类器物中,使用了三点成面的原理,且以三巨大款足(对于袋形腹足的习惯称谓)支撑丰满的器身。两足对称的附耳,既实用又增加了美感。纹饰的运用上,能与造型配合,极和谐统一。如袋形腹纹用凸起的兽纹,更觉得饱满,而内收的短颈则采用横向拉长了的目形纹,使人既感觉到颈部的存在,又不会喧宾夺主,所以整体上仍然使人感到肃穆庄严,合乎祭祀重器的身份。

中国青铜器,不仅历史悠久、民族风格独特,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体表现了中国自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高度的文化艺术水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