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上博物馆丨三把越王剑出匣吐寒芒浙江

南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1118/4292604.html

-05-:41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干婧郑培庚

说到越王勾践,除了能想到卧薪尝胆的故事,还能联想到的应该就是越王剑了。

在绍兴博物馆一层的《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内可以看到三把越王剑,三剑都是青铜材质,形制相近,但剑名和剑身上的铭文内容有所不同。

两把被放在一起的是越王不光剑,全长59.5厘米,身宽4.7厘米,柄长9.2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纵轴起棱脊,腰部靠近前锋段的两侧略弧收,菱形薄剑格,圆管状剑柄,宽边圆形剑首。剑格两面和剑首底边上有错金银鸟篆文共20字,其中,剑格一面为“戉王戉王”,2个“戉”字错金,2个“王”字错银;另一面为“不光不光”,4个字均错银。剑首底边为4个字错金,8个字错银,一金二银相间隔。剑的质地为青铜,剑身表面呈黑褐色,局部有土浸和绿色浮锈,品质尚好,保存完整。据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安徽省境出土,年由绍兴博物馆征集而得。

越王嗣旨不光剑,全长67.3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3厘米,首径4.3厘米。形制与上一剑基本相似,剑身较修长。剑格两面和剑首底边上也同样有错金银鸟篆文共20字,剑格一面的“戉王戉王”4个字全部错金,另一面的“嗣旨不光”4个字全部错银,剑首底边12个字暂未释读,6个字错金,6个字错银,一金一银互为间隔。剑为青铜质地,剑体表面光滑,呈黑褐色,局部有深绿色锈斑,剑身有断裂已修复,部分文字错金银脱落,整体保存尚完好。该剑出土地点不详,曾流落海外,年绍兴博物馆征集。

这两把剑的主人是越王不光,不光在史料中也称不扬或翳,是越王州勾(即朱勾或翁)之子,越王勾践(即菼执)之世孙。

另外被单独放置的是“越王者旨於睗”剑。

越王者旨於睗剑,全长56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厘米,首径3.9厘米。剑身纵轴起棱脊,腰部靠近前锋段的两侧略弧收,倒凹字形宽剑格,带双箍圆柱状剑柄,箍圈上刻饰云纹,圆盘形剑首,剑首底面饰两道凹凸同心圆纹。剑格两面铸凸线双勾鸟篆文,一面为:“戉王戉王”,另一面为:“者旨於睗”,字间原镶嵌绿松石薄片,现已脱落。剑为青铜质地,剑体表面光滑,呈黑褐色,局部有浅绿色锈斑,剑身一处断裂已修复,剑刃剑首微损。该剑出土地点不详,年绍兴博物馆征集。

剑铭中的“者旨於睗”应释读为“诸稽於睗”,“诸稽”是越王姓氏,“於睗”则为其名。“於睗”即《竹书纪年》称“鹿郢”,《左传》称“適郢”,《史记》称“鼫与”,《越绝书》称“与夷”,《吴越春秋》称“兴夷”,均为同一人,就是越王勾践之子,他于公元前年继越王位,在位6年,正是这把剑的主人。

这三把历经几千年的利剑中,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历代越王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骁勇善战,保卫疆土的雄姿和视图一霸中原的野心。

“越剑款式多样,长短各取所需,短剑隐蔽性好,如同现在的匕首。但战场上需要长剑,然而青铜剑长了容易折断,越国工匠想了个办法,同一把剑采用不同的合金比例铸造,剑身中脊部分含铜量高以增强韧性,锋刃部位含锡量高使其坚硬犀利,两次合成浇铸,这在当时算得上高科技了。”绍兴博物馆副馆长娄烈介绍。

越剑的装饰工艺也有独到之处,布满剑身的各种几何纹是经过硫化处理,既美观又有一定抗腐蚀作用。剑首底部密集的同心圆线条薄如纸且十分规正,中间还有细密的纹饰。铭文有错金错银的,也有铸双勾线的,绿松石和琉璃的镶嵌也非常精致。此外,从剑柄上缠绕的丝绳(缑)到剑鞘、剑匣的髹漆与彩绘,这些附件制作同样无不讲究。

“由此可见,打造一把好剑需要多少道工序、多少种工艺配合,所以,越剑闻名天下可谓是名不虚传,名至实归。”娄烈指着橱窗里的三把剑说。

三把青铜剑经历过血雨腥风,见证过战火纷飞。当它们在地下静静的躺了两千多年后,身上的战火味已消散,血腥味已褪去,博物馆是它们最后的归宿,如今再次面对人们,它们或许会说一切都将成为往事,唯有那份淡淡的记忆始终无法磨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