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叫孟姜村。
村子跟孟姜女没什么关系,但不简单。
“看得我有点懵。”
说这话的,是徐天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他拿着手机特写一枚玉玦,过了会儿,又盯着两件青铜车马器,走不动了。
懵的不止徐天进。
12月5日,全国各地考古文博界很多大咖学者,来到了浙江衢州的这个村子里,具体定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
登上村子南部一个凸起的岗地,站在最高点,大风吹得人迷了眼。不远处的衢江,缓缓流淌。
孟姜村三号墩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眼前这座土墩墓上——标志性的“人”字形木椁,虽然塌陷严重,不太看得出“人”字了,但保留最好的部分,依然“有型”。考古队员推测,木椁可能采用竖向的木板结构。
孟姜一号墩“人”字形木椁
这个看起来不怎么好看的“人”字形土墩墓,为什么让专家们走不动了?
(一)
和庙山尖几乎一样——看到这个“人”字墓的时候,专家们有相同的反应。
庙山尖,也是一座土墩墓的名字,在另一个村——棠陵邵村,距孟姜村东北大约1.5公里,坐落在靠近庙源溪的一连串南北向岗地上——没错,它也在高高的岗地上。
这也是一座西周时期“人字形”浅坑木椁墓。年,它入选了浙江省重要考古发现榜单,惊到了很多人。
庙山尖人字椁
为何惊到,眼前的青铜车马器,就是答案,来自庙山尖土墩墓。
庙山尖的车马器
虽然多次被盗,墓里仍然出土大量随葬品,尤其是青铜器,多位于墓室边缘,包括剑、戈、镞等兵器和铜削等工具,以及龙首形钩、铜泡等构件。
庙山尖土墩墓车马器出土现场
越的墓葬中怎么会出现车马器,有些器型,甚至是第一次见到,专家们也无法确定它的功用。
暂时还搞不清做什么用的车马器构件,反正看起来很厉害就是了。
专柜,看懵了
关于庙山尖土墩墓的重要意义,是这样定义的:它是迄今浙江省发现的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土墩墓。但这座西周高等级大墓,怎么会孤零零地出现呢?大量青铜车马器随葬怎么解释?本地的还是外来的?庙山尖这一区域,属于《左传》等文献记载的“姑蔑”范围,墓葬等级又那么高,这里是否就是“姑蔑”所在?
它留下了一点余绪,一些困惑。考古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发现问题,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果然,这些遗留问题,在一年后,有了新的线索。庙山尖山脊和衢江沿岸,不止庙山尖土墩墓一处,这里分布着一个西周时期的土墩墓群。
为了配合庙山尖土墩墓的发掘,考古队员对衢江边的几座土墩墓进行复查,发现被严重盗扰。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衢江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孟姜村南部的三座土墩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孟姜村高等级墓葬群出现了。
请注意,是一个墓葬群,不止眼前这一座土墩墓,我们称它一号墩。离它直线距离不到米,肉眼可见的高台,那是三号墩。多米之外,还有一个二号墩。三座土墩墓呈三角形分布,年代为西周早中期,距今多年,它们和此前的庙山尖土墩墓,属于同一个族群。
(二)
一号墩、二号墩、三号墩,三座大墓的取名有点粗暴,好在易懂。其实,村民很早就给它们取了本名,一号墩叫和尚山,三号墩叫大牢岙。
每到端午,村里的年轻人常常要到和尚山上打一架,此地习俗,消灾之意。年以前,一号墩附近还没有修路,遍布高台地,密密麻麻的树林,所以,很少有人会往偏僻的后山跑。只有端午打架的时候,才会去那儿。三号墩就更远了。
孟姜村的特别,不是第一次发现。
年,金华地区文管会配合基本建设的需要,发现衢江、云溪两江汇合处的西山大队四周,有八个土墩。我们回看当年考古简报里的描述:“普查之后,当地业余文保员蒋学琴同志,在群众取土建房的大墩顶土墩上,发现有木炭层和鹅卵石,及时向地、市文管会反映。”
大墩顶,就是西山土墩墓。离三号墩不远,那边有一棵歪脖子树。再加上这次发掘的孟姜一、二、三号墩,是衢州市境内发现的最为集中的一处土墩墓群。墓群东临庙源溪,西临邵源溪,南临衢江,被三条河流包围,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
孟姜村三个墩的位置,一个三角形,旁边就是西山土墩墓等。
特殊,当然不止地理环境。我们来看这三座土墩墓的埋葬方式。
先说说什么叫土墩墓。
这是先秦时期江南地区很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外观看起来像个馒头,用专业说法——地表以上明显隆起的馒首形土墩。怎么做呢?人们在平地以上直接营建墓葬,再封土成墩,不挖墓穴。这和中原地区的墓葬传统“不封不树”完全不同。
孟姜村一号和二号墩的做法,是在基岩上堆筑浅坑,墓底铺大量的鹅卵石作为棺床——这是三个墩的标配,也属于越人的埋葬习俗,和庙山尖土墩墓一样。
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张森发现,这个“人”字木椁有点特别。
他对比了其他“人”的尺码,比如萧山柴岭山D30M1(西周晚期)、江苏江阴周庄D3M1(春秋中期)、东阳前山D2M1(春秋中晚期)、安吉龙山DM1(战国早期),以及最著名的印山越王陵(春秋晚期),同为“人”字椁家族,但这些“人”都是瘦长的。我们来说最胖的好了——印山大墓,墓主人允常,越国第一代国王,也就是勾践的爸爸。
印山大墓长34.8米,宽6.7米,是以上人字椁里最大的,巨大的枋木,三面髹漆,毕竟人家是王陵。
印山大墓
谁知道,孟姜村的土墩墓破了纪录。
一号墩宽7.6米,三号墩宽7.8米,比印山大墓还要宽大很多,而庙山尖土墩墓也有6.2米宽。也就是说,这几座人字椁的形状偏胖,和以往发现的狭长人字椁不一样。
一号墩的“人”,跟印山大墓的“人”一比,明显比较胖
二号墓因上部土墩被破坏严重,填土里没有见到明显的葬具痕迹,但是,考古队员通过浅坑的墓葬形式,及墓葬底部填土所见“人”字形来推测,二号墩可能也采用“人”字形木椁。
我们再看防潮神器。
一号墩残存的“人”字椁外面,可以看到黑黑厚厚的一层。是木头?不,是木炭。
黑黑的,是木炭
印山大墓也一样,墓椁底部垫了厚度达到1.65米的木炭,墓室外面还包了层树皮,树皮外又填了一米左右厚的木炭,整个墓坑再用青膏泥填筑。
一号墩的人字椁抵住坑边的石头,椁上及坑边铺炭,坑南北两侧铺设大长条形木炭封坑边,坑底铺设大块鹅卵石作棺床。
二号墩底部铺了卵石,三号墩没有铺炭层,但浅坑里填满了红烧土。
积石、积炭,铺红烧土,都是为了吸水、防潮,三座墓选的神器不同。
(三)
宽大的人字椁,还不是最特别的。
眼前的一号墩,一个个巨大的盗洞,突兀。再看俯瞰照片,千疮百孔。
孟姜一号墩航拍平面图,38个盗洞
三座土墩墓被盗严重,看盗洞的数量——一号墩38个,二号墩20多个。三号墩虽然十多个,但是中心部分被挖机破坏,将近三分之一被挖掉了,一个蜿蜒曲折的大坑,非常明显。
孟姜三号墩航拍平面图,中间一个大坑,破坏严重
破坏如此严重,但眼前,一柜子又一柜子的“首饰柜台”,让专家再次走不动。
“各位专家,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去下一个地方。”那天,工作人员催了几次,大家围在柜台前不肯挪步。
尤其是玉玦——语言在它面前,缺乏说服力,直接上图——
你的耳环专柜
你的耳环专柜二
玦,就是你的耳环。
世界上最早的玉玦,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距今多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写过一篇文章,讲玉玦怎么佩戴的问题,因为有些玦的缺口咪咪小,只有2-3毫米,怎么卡在人的耳垂上而不会痛死?他请教了华北农村戴耳环的老太太,老一辈人用手捏两颗绿豆在耳垂的某个部位的内外两面,反复搓磨,被磨的地方往往会变成透明如纸的凹坑,这样就方便穿孔,也不痛。(《绿豆穿耳与玉玦佩戴》)
来自方向明PPT
崧泽人的玉玦怎么戴,看看出土现场
眼前这个专柜里的耳环,大部分也是又小又薄。
张森说,一号墩目前还没有清理人字椁及以下部分,但是,在墩体填土内,就发现了云雷纹、方格纹印纹硬陶片,尤其在盗洞里筛出了很多玉玦、原始瓷豆残片、玉剑首等。“因为玦是身上的配饰,我们判断应该是棺的位置。”
一号墩出土的玦,一串一组出土,此为复原后
三号墩同样被盗扰破坏严重,但考古队员把扰坑及盗洞内的填土全部过筛,看数字——发现了30多件玉石器,多件陶纺轮,0多件陶网坠及多件完整的原始瓷器。同时在墓坑底部发现有玉石饰品、铜镦、铜底座等器物,以及多处成组堆放的陶纺轮,及原始瓷器,目前出土原始瓷器多件。
玦,不止数量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类型丰富,有角玦、偏心玦,当然还有正宗的同心圆的玦。
年衢州西山出土的玦,就是成组有角玦,这也是商周出土成组环玦的第一例。到了春秋,玦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东阳前山春秋大墓出土了很多神兽(有头有尾巴也长角)造型的有角玦。
庙山尖墓的玦出土现场
而庙山尖、孟姜村出土的玦,是偏心玦——顾名思义,圆心偏了,这也是南中国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偏心玦。
孟姜村2号墩的偏心玦出土现场,太美了
这种特殊形制的玦,很有辨识度,徐天进和方向明都想到了滇国,在滇国王一级的大墓里,偏心玦往往成组成串随葬,我们叫它成组耳饰环玦,一直要用到战国、西汉。
衢州这几座大墓也一样,玉玦单品小而薄,而且成组成串,挂在耳朵边垂下来,属于精致男孩女孩的首选。材质也可以选择,有石英,有水晶,还有绿松石。这种精巧的耳饰,在整个南中国地区属于流行风向标,而且影响范围很广,绵延流长。
一号墩出土的玦
那么,此地的玉石器如此发达,哪里产的?加工的中心在哪里?金衢地区是否就是一个大型制玦地区?
(四)
这位墓主人喜欢玦,也有收纳的习惯。
这边,一组收纳规整的青瓷小杯子,那边,四个大罐子成组摆放,两个豆叠在一起。此人是处女座的吗?
除了玉石器,三号墩里还有很多原始瓷,摆放极具特点,专业说法:集中埋葬,大多成组分区堆放,体现了一定的器用制度。
一堆又一堆小杯子,收纳习惯相当好
孟姜三号墩原始瓷器出土情况,一堆
张森说,清理墓坑时,在距鹅卵石床面约70公分处,就发现一组原始青瓷杯。而且,杯子摆放的位置,应为坑内椁外的红烧土填土内,随着人字椁塌陷掉落。
二号墩是三个墩里破坏最严重的,但随葬器物依然丰富,墓坑底部石棺床上,又发现收纳好习惯——陶丸,约35个一组堆放;陶网坠,约个一组堆放。
孟姜二号墩出土陶网坠出土时,一组收纳
张森说,原始瓷和宁绍杭嘉湖地区相比,又有特点。比如器型上,出现了带单把的小壶,其他地方没见过。釉色也不一样,青里泛白,“厚釉和薄釉同时都有,但在浙北地区,比如安吉地区主要出土薄釉的原始瓷,厚釉的很少。”
三号墩不止有收纳,还做了隔断。
在它的东端靠近墓壁处,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结构,边缘摆放着一排排大块的鹅卵石作为隔断,非常规整,里面就是主墓室,外面摆放器物,此处需要派出专业名词:外藏椁。
王是处女座的吗?你就说吧,整不整齐!
“我开玩笑说,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外藏椁,从现场看,确实有外藏椁的性质。这几组器物,各有不同,有些以杯子为主,有些以豆为主,看起来似乎有边界,或者是装在篮子里,相同的器类又有分区的原则,不排除这几个墩子存在丧葬时期器物的交换圈。”常怀颖说。
我们再回到之前让专家惊叹的那些庙山尖的随葬品。玉器也以成组玉玦为主,另有玉管、玉璧、玉珠等。而地域特色鲜明的青铜剑戈、青铜组件,引发了一个问题:这里怎么会有车马器出现?
“在我们传统认识中,越的墓葬中不可能出车马器。这儿却出了。所以,这里是一个特点鲜明、集中的区域,可以说,是在大的越文化框架内的一个独立单元。”田正标说。
“这是一批全新的材料。”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说,这里以丘陵山地为主,不适合马车的行驶,为什么会有车马器的出现,而且不是孤立,是否中原的一些传统到了这里。这说明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互动关系,也是考古所揭示的重要问题。”
“这些青铜器是怎么过来的?”曹锦炎说认为,这些青铜器不可能在浙江本地制造,更接近皖南风格。
(五)
无解的,特殊的,更是有意思的。
“不是说我们从发现里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而是这批墓葬给我们提出来的新问题,价值更大。我们没看明白的部分,才是更重要的价值。”
年,徐天进第一次来庙山尖土墩墓,他的直觉——这是近些年来整个南中国地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今天看完这几个土墩墓,这种感觉更强烈了。很多全新的东西,过去没见过。颠覆了很多过去传统的认识。衢江的高等级土墩墓出土的这批青铜器,是不是本地产的?我也觉得可能性不太高,同时还有另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随葬品几大类,玉石器、陶瓷器,也就是手工业的问题,它们又是哪里产的?”
常怀颖说,以独立的墩子高等级贵族的埋葬习俗,一直延续到安吉八亩墩,这应该是以南方地区为代表的独立陵园制度起源的雏形。“因为周边没有看到有小型墓葬迹象,也不知道当地墓葬等级的差别,但如此突兀地出现集中土墩墓的埋葬,显示了有一群身份比较高的人,在相对集中的年代,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地用同样的埋葬习俗的行为。”
好了,我们来打包总结一下孟姜村三个土墩墓+庙山尖土墩墓的独特之处——
整体墓葬风格仍在越文化的范畴内,但随葬品风格独特,精美的玉石器、造型纹饰华丽的青铜车马器、青铜兵器、成组堆放的原始瓷器、陶纺轮、陶网坠以及宽大的人字形椁,独特的土墩营建方式,体现了独特的区域文化风貌。
根据出土器物及形态,三座土墩应为西周时期越地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以衢江区为中心的区域内,大型土墩墓集中,文化面貌统一,土墩营建方式较为一致,应是同一文化的高等级墓葬的集中埋葬区,证明了衢江地区在西周早中期是一个明确的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是越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左传》、《逸周书·王会解》、《国语》、《吴越春秋》等典籍中,有这样的只字片语:“见姑蔑之旗”“於越纳姑妹珍”“西至于姑蔑”“至于姑昧”。《路史·国名纪》:“姑蔑,一曰姑妹,大末也。”《越绝书·记地传》:“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姑末,今大末。”在商周时期越地西部,存在一个名为“姑蔑”的族群。
姑蔑,非空穴,不来风。
专家们认为,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此地应是姑蔑所在,庙山尖、孟姜村等大型土墩墓应为姑蔑王一级大墓。
目前,衢江地区共发现商周时期遗址19处,主要集中在衢江北岸地区,但还没有发现与土墩墓群向匹配的高等级中心性聚落。张森说,接下来,将以此次衢江区高等级土墩墓群的发现为契机,首先开展衢江北岸邵源溪,庙源溪流域及其周边区域约平方公里的考古调查勘探,探明土墩墓、聚落遗址、手工业遗址的分布范围及布局结构,寻找高等级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