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就已经深深的烙刻在了每名华夏儿女的心中,那么,龙图腾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又有什么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呢?下面的这件由余片绿松石组成的“超级国宝”或许能给我们解开这些千年未解之谜。
年春,考古队在清理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时,发现了一件举世瞩目的绿松石龙形器。它长约65厘米,由余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绿松石片直径仅0.2厘米,厚度约0.1厘米,在龙形器尾端不远处,还有一个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乎垂直。
与今人喜金好玉不同,在夏商时期,绿松石一直被人们视为宝石,多为贵族所使用。因此,凡出土有绿松石饰物的墓葬,多是等级很高的墓葬,由于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宛若一条游龙,在中国发掘的早期龙形器中十分罕见,因此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国宝”。
随着考古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工作者已经基本将偃师二里头遗址定为夏代遗址,那么距今至少有多年的绿松石龙形器就是一个夏代的龙形器物,象征着华夏文明的龙图腾的形成。这一“超级国宝”的发现,专家学者无比兴奋,大家一致决定将其命名为“中国龙”,并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据专家考证,龙是神异灵物,是多种动物的综合,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早在舜禹时期就已经有“豢龙氏”,夏代孔甲时期有“蓄龙氏”说明古人曾经蓄养过“龙”(有可能是当年的黄河流域湿地沼泽中一种类似鳄鱼的两栖动物)。之后,龙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图腾,经夏商周至战国时期发展,到秦汉时龙的形象基本成形,中华民族的先人将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等诸多人格赋予其身,使得龙身上承载了他们的愿景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