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读过小说《鬼吹灯》的朋友,想必对其中描写的九层妖塔并不陌生。在原作中,这种特殊的墓葬与传说中的魔国息息相关,而其上栖息的火瓢虫更是让人记忆犹新,令人每每想起,总是不寒而栗。
而九层妖塔这一创意的来源其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青海省海西州发现的一座墓葬群,其中最大的一座古墓被命名为血渭一号墓。这座墓葬高三十余米,其正面为金字形,因此被用塔字命名。这座塔共有九层结构,这在中国考古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上图——血渭一号大墓不过在其被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们只发掘了其最底部的两层,之后就暂停了考古工作,有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其中出现了灵异事件,这也是其被称为妖塔的原因。而近日,随着考古工作的重新开启,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即将被揭开。
一、血渭一号墓的发现与初步考古成果
血渭一号墓的发现是中国上世纪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在年被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发现。当时其被认为是吐蕃王国的遗址,由于之前我们发现的吐蕃王国史料极其有限,因此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经过考古发掘之后,人们发现这个遗址并不是城市的遗存,而是一个大型的墓葬建筑群,共有大小陵墓两百余座,分散在都兰县察汗乌苏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因此被称为热水墓群。
上图——热水墓群中的小型墓葬而且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该墓葬的建成年代被确定为唐代早期,而且其和吐谷浑文明有着较深的渊源。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墓葬群中的绝大多数都盗墓者盗掘过,这对于考古研究无疑是巨大的损失。而吐谷浑文明的活动范围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吐谷浑与若洛廆不协,遂西度陇,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山,数千里之地,其后遂以吐谷浑为国氏焉。当魏、周之际,始称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
不过在这一墓群中,体积最大的血渭一号墓却保存得相对完好,这让考古工作者看到了希望。这座墓葬以木质结构为主体,共分为上下九层。这种结构让考古工作者只能选择从下至上一层一层地发掘该遗址。
上图——早期出土的波斯织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考古工作结束后,这座墓葬的第一和第二层得以重见天日。其中出土了大量文物以及牛,马等随葬动物的遗骸。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吐谷浑王国还有着动物殉葬文化,这对于我们了解其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上图——热水墓群遗址而在第二层中,则出土了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珍贵文物,其中写有藏文,蒙古族文字,乃至波斯文字的木片和锦缎尤其重要,这说明在这一时期该地区确实是商路上的重要站点,各国文化在这里有着很好地交流。而且这里出土的丝绸,皮制品和金银等重金属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各国贸易中的商品种类。
不过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无论是考古工具还是考古技术都有一定的缺陷。为了防止发掘工作对该墓葬造成破坏,最终选择暂停对血渭一号的考古工作。
二、近期考古工作进展
在距离上次考古工作过去了近四十年后,从年开始,中国的考古工作者终于决定继续对血渭一号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过程与之前一样,依然采用从底层到顶层的发掘顺序,而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血渭一号墓的上层层也向世人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而在近日的考古工作中,又有大量的文物出土,和之前从前两层中发掘的文物不同,在墓葬的第三层中,贵重的金银制品的数量明显上升,而且这些物品大多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其中近日出土的日月对狮的金牌饰,一个镶嵌绿松石的金凤钗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令人赞叹不已。
上图——出土的金凤钗而如此多金制饰品的出土也从侧面证实了该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不过对于其确切的身份信息还有所缺失。不过在最新的考古报告中,一枚刚刚被发掘出来的银印成为了考古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