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珍珠以其圆润晶莹、色泽柔美而得到封建帝王、达官显贵的钟爱与青睐。尤其是封建帝王,作为古代社会中的最高阶层,享有无上权力和特权。他们视珍珠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常用珍珠来装饰自己。
古人依产地的不同,把珍珠划分为南珠和北珠两大系。清朝时,把产生于东北地区的北珠称为“东珠”。
清朝皇室及贵族非常看重东珠,各种饰物上运用东珠的频率也很高,不仅用在富贵华丽的首饰上,还将其用在冠服制度上,使其成为清朝冠服品级最高的珠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
这是一对清朝皇后用的金镶东珠耳环,造型简洁,耳环为金托,上面镶嵌着三颗东珠,珠质光洁润泽,硕大饱满。
下面同为一套金环镶东珠耳饰也非常简洁美丽,耳坠为金质圆形,环下各嵌两粒东珠。整套六件,共嵌12粒东珠,皆圆润晶莹、颗粒均匀,有种低调而奢华的感觉,让人爱不释手。
古代女子戴耳环的记录从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多用金、玉、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成。清代后妃戴耳环有身份等级之别,比如穿朝服时,皇后所戴耳环各镶三颗东珠,妃嫔所戴嵌一对珍珠,平时则随意。
东珠主要产自中国东北松花江,属于湖珠,色白而透明度较差,但因为产量极为稀少,且产地在满族的发祥地,所以被满族统治者视为极品。
上品东珠,形态色泽都是极好的,其光泽呈半透明状,质地结实凝重,形状圆浑且颗粒大。当然,无论哪一种,东珠都是非常贵重的,是皇室的所有物,一般人不能用,而且皇室贵族使用时也讲究等级限制。
清朝的朝珠是很有特色的冠服制度中的佩饰,它是一种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的珠串,共颗。有很多材质,如东珠、珊瑚、琥珀、碎碟、玛瑙等,材质的不同,代表着等级的划分,表示着官品的大小和地位高低。
这串顺治时期的东珠朝珠,周长有厘米,由颗东珠穿成,还用到了珊瑚结珠、猫眼石、红宝石、绿松石等珠宝,形制高贵,所用珠宝皆饱满丰润,色泽分明。
根据清朝典章制度规定,东珠朝珠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在宫中举行大典时才能佩戴。帽顶等所嵌东珠的数量也按亲王、郡王、贝勒等级而有严格的限制。
这是一顶金镶珠宝帽顶,虽然只有十几厘米高,但材料运用得极为富丽华美。顶端镶嵌着一颗大红宝石,底下各部分装饰了大小不一的东珠,整体珠光宝气,尽显高贵奢华。
再来看这一顶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更是密密麻麻地嵌满了东珠,顶尖镶大东珠,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尾饰珍珠。除了东珠外,间或装饰有猫睛石,华美精贵,看起来光彩熠熠。
东珠一向是朝廷特享,民间是不能使用的。而在东珠的采捕上,在康熙中期时就已有了相当规模,专门设置了“珠轩”。
但东珠的采捕十分困难,往往“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更何况是一颗上好的东珠。正如乾隆帝在御制诗《采珠行》中发出的感慨:“百难获一称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