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国宝造型奇特到诡异,42年依然无法复制

前言

“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施闰章《泊樵舍》

有人问,文物的价值究竟是怎么构成的呢?文物的价值主要是由,文物本身的价值和文物的历史价值所构成的。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器本身的价值其实是不高的,但是其由于距今时间很久,历史价值是很高的。比如说,和田玉籽料玉佩,其文物本身的价值就很高,在加上它的历史价值,也就更加高了。不过,我们今天想要说的,并不是文物价值。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关于文物的复制,现代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想要复制一件文物其实是非常容易的,因为现代能实现批量生产。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件逆天的文物,它来自于两千年前,40年前其出土以来,不管是多少专家和学者,都没有办法将其复制,甚至连它的数量专家都搞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一件文物?为什么无法复制?为什么搞不清楚数量?

曾侯乙墓出土众多历史文物

年,湖北随州由于想要对山进行改造,在开山炸石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曾侯乙墓。曾侯乙是周王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其在历史当中的记载是比较少的,虽然偶有记录,不过描述得都十分模糊。不仅仅是曾侯乙在历史当中记录较少,整个曾国在历史当中的记录都不是很多,所以,这项考古是非常重要的,填补了历史对于曾国记载的空白。

果然是国君的墓穴,这座古墓是非常豪华的,里面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当时,盛行的是青铜器,所以,在曾侯乙的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全墓中出土文物达到了1.5万件。这里面的文物,特别是青铜器,件件都是真品,件件都是宝贝,不管是数量上,还是做工上,都让人觉得十分之震惊!由此可见,当时那个时代,我们国家工匠的技艺,究竟是多么高超!

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一整套青铜器编钟,其从出土之后便名扬四海。这套编钟的名声实在是太响了,掩盖了其他文物的光华。其实除了编钟之外,还有很多文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编钟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今天我们不说编钟,我们要给大家说一说,在古墓编钟旁边的一个鼓,当考古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腐烂较为严重了,不过依然具有较高考古价值。

建鼓底座无法实现完美复制

这个鼓已经完全腐烂了,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修复的,不过这个鼓的底座由于是用青铜器制作的,所以其虽然有所腐烂,不过,还是保留了下来。史书当中有关于鼓的记载,并称其为“建鼓”。建鼓的底座后来经过专家的努力修复,最终恢复了原样。专家为了修复这个建鼓底座颇费了一番心思,它的工艺难度真的是太高了,好在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已恢复成功!

虽然,现在这个鼓已经完全修复成功了,不过,凭借现代的科技,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制建鼓底座的。大家会十分好奇,究竟为什么难以复制建鼓底座呢?因为这个建鼓底座曾经烂成了好几段,它们是拼接而成的,接口都十分的明显。而且,底座上面有无数的龙,这些龙的造型各异,非常的复杂和缭乱,这个造型看起来十分诡异,这么复杂的工艺下,想复制太难了!

建鼓底座其上的龙数不胜数,大龙缠小龙,小龙绕大龙,全部采用镂空的设计,而且其上更是镶嵌了绿松石,复杂的工艺,让现代的机器,也没有办法完全一对一建模。即便其也有复制品,但是跟真品一比较,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的。现代很多文物复制品已经做得十分想象了,甚至很多连专家也没有办法分辨,但是建鼓底座至今为止,都未能一比一进行完全复制!

建鼓底座数不出龙的数量

虽然,现在也能够制作青铜器,不过最早期的青铜器之制作工艺,其实已经失传了,专家也是大致通过青铜器的成分组成,进行相应配比的。我们现代有机器,想要制作青铜器难度并不大,但是古代制作青铜器,只能通过手工用失蜡法制作而成。传统制作青铜器,并不是整体制作,而是单独制作,最后将其铸造成一个整体,这里面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之复杂。

建鼓底座不像是其他的青铜器,建鼓底座的细节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其上的大龙和小龙,盘根交错一起,让人看起来十分晃眼,根本没有办法数出来,究竟有多少龙的数量。所以,建鼓底座便是我们所说的,不能完全人工复制,也不能数出数量的文物。有很多人说,站在不同的方向看建鼓底座,数出来龙的数量都是不相同,这也是建鼓底座神奇之处和无可替代性。

建鼓底座运用了独特的空间构造性,力求骗过人类的视觉,让我们直到现代为止,都没有办法数清楚龙的数量,这不是普通工匠制作出来的东西。我们总是说古代的技艺不发达,古代都是纯人工制作的,可是,现代机器所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根本就制作不出来纯手工制造所表现的那一种神韵。所以,现在经常会有拯救传统手工艺品的号召,非常之火热!

结语

青铜器现在在我们生活中,肯定是用不到的,不过它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人们通过自己非凡的智慧,制作出了充满无限技艺的工艺品,它不仅仅标志着那个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之中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没有青铜器就没有陶器,没有陶器就没有瓷器,所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青铜器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杂诗》中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它。

参考文献:

《泊樵舍》《杂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