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曲沃西周晋侯墓地玉组佩。这套组佩为项饰,所使用的形制和材质十分丰富,有玉璜、玉圭形佩、東绢形佩、玉贝、玉珩、玉管和各种珠子、管子,材质包括透闪石玉、地方玉料、红色玛瑙、萤石和人工烧造的费昂斯珠。曲沃晋侯墓地是西周早期晋国王侯贵族家族墓地,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出土有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随葬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洋洋大观,是迄今为止同时期、同规格的墓地中保存最完整、排列最清楚、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处,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西周时期的责族礼仪用具。山西省博物馆藏。
根据《周礼》和《礼记正义》复原的组佩。这种搭配方式与西周的出土资料中的组佩形式不符,推测文献记载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规定,又因为《周礼》的最后成书时间晚于西周,最晚可至战国,所以也有人认为文献记载是战国人据当时的组佩形式对前朝的推想,现今出土的战国鉏佩证明了这点。不管怎样,文献记戴的这种组佩形式都影响了后来的皇家装怖。图中A为清代学者根据《大戴礼》等文献复原的组佩。B为清代学者根据《毛诗》等复原的组佩。C为郭沫若根据古代文献复原的组佩。D为考古学家郭宝钓复原的组佩。
以山西曲沃天马一一曲村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组佩。这套组佩应为腰部挂件,主题是件作为擎领的梯形玉牌,上有阴刻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细致精湛。玉牌下端悬垂多列珠串,使用了多种材质和形制的构件,有玉贝、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竹节管和绿松石珠等。这种腰部挂佩一直是古代中国具有特色的装饰品,西周可能是这种饰件的成熟期。战国时期,作为项饰的组佩衰落,腰上的挂佩却十分器流行,并兴起水晶、玻璃等多种材质。汉代延续了腰部挂佩的传统,装饰形式大为改观;直至明清,腰部悬挂各种材质和功能的佩饰一直都很流行。北京大学赛特勒博物馆藏。
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组佩。应国墓地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应国灭亡后部分楚国贵族墓葬与两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这件出自应国墓地M1的组佩一般认为是项饰,资料很少说明出土位置。但从复原效果看,更可能是悬挂在腰间的腰佩。配件的形制和材质有梯形玉牌、玉柄形饰、玉棒、玉珠、玉竹节形管、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管和蓝色费昂斯管,后由于费昂斯管腐朽难存,展示时被去掉。中间的四龙首纹梯形牌作为擎领;玉牌两侧有柄形饰、玉棒等串联;玉牌下端悬垂四列珠串,材质和色彩搭配有序,典雅庄严。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多璜佩”。玉组佩总长超过2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蓝色菱形费昂斯珠、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竹节形管共件串联而成,其中玉璜数量达到45件,最大璜长15.8厘米,是目前出土玉璜数量最多的玉组佩,为晋穆侯的次夫人杨姞拥有。这种搭配形式和数量与文献记载的礼仪制度不合,也可能是由于该项饰并非用于礼仪而是单纯作为奢侈品用于生活装饰的目的,山西省博物馆藏。
陕西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玉组佩。长约80厘米。组佩由玉璜、人龙鸟兽纹佩兽面、风乌纹佩以及其他抽象纹饰的玉件组成,由红色玛瑙珠、玛瑙管和黄色的萤石珠连接在一起,穿缀方式十分复杂,但井然有序,是西周组佩中样式活波的一类。
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的西周腕饰。现己探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两周墓地共有西周至汉代墓葬余座。年发掘的M19、M26、M27出土文物相当丰富,年代主要属于商、西周和春秋,个别玉器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这件腕饰由红色玛瑙珠、红色竹节形玛瑙管、玉蚕、玉鸟、玉贝串联,玉蚕、玉鸟精致小巧,生动传神,与红色玛瑙珠搭配一起,活波可爱,充满生活情趣。
西周组佩上常见的各种形制的坠饰。它们是玉璜、東绢佩、盾形佩、兽面、蝉、蚕、玉、鸟等以及其他丰富的动物题材。其中東绢佩、盾形佩和蚕蛹等几种坠怖流行的时间大致只在西周,春秋时期基本袁落。東绢佩是刻意模仿東绢形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蝴蝶结”,这种形制还有用青铜制作的马节约后者是西周贵族车與上的机械部件。用硬度极高的玉料和青铜合金模仿娇俏的東绢,是周人独特的审美和想象カ。与東绢佩一样,盾形佩一般是背面四组对钻的隧孔,以正面不见穿系的线为目的。盾形佩与青铜器上的皿字纹(或者叫鱼鳞纹)相似,或者就是直接来源于这种青铜纹饰,这种形制和纹怖的意义很难推测,并且也只在西周流行过,至少说明与西周时期的某种制度或宗教有关。周人对小蚕的喜爱无疑来自他们擅长的家蚕养殖和丝绸纺织,《诗经》中也经常涉及采桑养蚕的背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组佩中常见的几种管子。它们有用硬度很高的红色玛瑙制作,也有用透闪石玉、蛇纹石玉和些硬度不太高的地方料制作,天河石、绿松石和萤石制作的珠子和管子也经常见到。表面有纹饰的玉管多是抽象图案般为西周特有的“一面坡”斜刀工艺,无论是图案构成还是エ艺制作都堪称经典。管子也有素面无纹的,横截面或方形或圆形或楠圆。1为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出土。2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3、4为私人收藏,藏品由孙伟女士提供。
西周组佩上的“龟背”球。乌龟的题材出现得很早,最早的实物资料可到红山文化,良诸文化也有出土记录。先民们制作乌龟用意为何我们不甚清楚,但是显然它在早期社会是受喜爱的题材。制作所谓色背形制的珠子并作为串怖穿戴大致只在西周最晚到春秋时期流行过,一般作为节珠穿系在组佩上,使用的材质有玉、煤精、绿松石等,以及人工合成材料费昂斯,而这种形制的费昂斯珠在埃及和印度河谷都出现过。1为西周的煤精龟背珠(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2为出土的有纹饰的龟背珠。3为西周的绿松石龟背珠(河南三门峡虣虢国墓地)。4为西周的地方玉料龟背珠(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5为龟贝珠细节。私人收藏,由孙伟女士提供藏品。
以上文本由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