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知名大学,一座“赝品”博物馆,这两者本不该被联系到一起。不过这样的尴尬事,偏偏就在重庆大学博物馆发生了。
10月14日,刚开馆几天的重庆大学博物馆被一片质疑之声顶上热搜。有收藏界自媒体发布题为《重庆大学耗资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文章,指出部分馆藏文物系赝品。从文章内提供的图片及相关分析对比来看,“雁鱼铜灯plus”“电镀金镶、人工合成绿松石的金乌龟”“六驾秦始皇陵马车”等展览品,即便是在外行人看起来,也“太假了”。
那么,这些疑似“赝品”的捐赠,重庆大学知不知情?为何要花费不菲的资金建设博物馆,还收藏饱受争议的的展览品呢?也许,历史学者武黎嵩的一席话能解释个中缘由。武黎嵩认为,一个学校的博物馆建设,筹备资金和藏品往往要校友捐赠,有了一定藏品后又可以申请各种保护性经费。建设需要基建,有大规模的工程支出,建成之后又是一个处级单位,可以解决若干人的职务和一批人的工作问题。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重庆大学博物馆馆长吴文厦是展品捐赠者吴应骑之子,吴应骑的儿媳又担任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或许能印证上述说法。
当然,重庆大学博物馆也不是第一家被质疑展出赝品的高校博物馆了。年,浙江师范大学的陶瓷艺术馆创建时,也遭遇与重庆大学类似的风波,由原学校退休教师捐赠的展品被质疑为假。年,北京师范大学由卷入“捐瓷风波”,令原本校方想要标榜的“国内首个高校古陶瓷博物馆”也陷入尴尬的境地。今年,就连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分别举办的“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与“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展”,也被许多业内人士指出作品恐非真迹,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高校建博物馆,可以让学校达到“双一流”大学的标准,同时也可以获取一定的经费,还可以解决一些人员职务问题,可谓一举三得。因此,不少高校前赴后继的建设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但高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去伪存真的净土。如果连校园的博物馆、艺术展之中,也充斥着赝品、仿品,而且这些“假货”还来自于学校的老师、教授,那让学生如何想,又如何自处?
在国家大力促进美学教育的环境下,高校想要打造文化、艺术高地,丰富学生的艺术涵养,这点无可厚非,但“真”这个字必须放在最前面。真、善、美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只有真与善的事物,才能让人感受到美,进而再发展为艺术,通过学生习得,上升为修养。如果做不到“真”,“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校博物馆,即便是非赢利机构,也承担着高于其他博物馆的教育重任,在收藏、展示、教学、研究上就更须慎之又慎。对于假货、赝品,坚决不能让其在校园里找到生存空间。至于这种一眼就能被参观者发现“有假”的展品,相信在市场上也不会有立足之地。
目前,就重庆大学博物馆的事件,校方和重庆文物部门已经开始调查。我们也期盼,未来高校的文博机构能更加专业、更加完善,而非赝品、假货的集散地,权力钻空子的寻租地。*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