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陕西出土3平米大的古墓

穿过秦岭北麓以下是一座历史名城。

三千多年前,周秦王朝发祥于此。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约占全国青铜器考古发现的三分之一,这使它成为了有名的青铜器之乡。

这个地方自唐朝起就被命名为宝鸡。

1、小墓葬下大有乾坤

年4月23日,在距离陕西宝鸡市区八公里外的益门村,正进行考古勘探。

这里坐落着一座“厕所”墓,其规格寒酸,村民们世代不屑。

宝鸡市考古队的技工张天林,在一处建筑工地,偶然发现了几块散落的汉代陶片。

当时,张天林并没有太在意。

因为在宝鸡这个地方,房前屋后见到类似的陶片,实在不足为奇。

但出于对工作的负责,他还是决定例行勘探一下。

六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发现,还剩最后一小片土地的勘探,整个工作就算结束了。

这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当时钻探得知:墓的形状是一个三平方米左右的长方形,面积很小。

但没想到,上面竟有板灰和朱砂。

朱砂的出现让张天林内心一阵激动。

从原始社会晚期到唐朝以前,朱砂作为一种矿物质,因其特有的防腐性,被广泛使用在中国贵族阶层的墓葬。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普通人是绝对不允许使用朱砂的。

而张天林此次发现的朱砂厚度,竟然至少有五厘米,这样厚度的朱砂是很不寻常的。

宝鸡作为周秦王朝的发源地,又是位置险要的关中腹地,保存有大量年代久远,且规格相当的墓葬。

但绝大多数墓葬中朱砂的厚度,都不超过2厘米。

朱砂越厚,意味着埋葬的器物越重大。

而厚度达到5到10厘米的,只有秦公一号大墓。

“难道这又是一个和秦有关的墓葬?”张天林兴奋地猜测着。

他立刻将这个发现汇报给省文物部门。

5月4日,挖掘正式开始。

考古人员探明这里有两座墓葬。

一座是露出陶片的一号汉墓,一座是发现朱砂处于春秋晚期土层中的二号墓。

一种直觉告诉张天林,这朱砂下的宝物可不简单。

张天林和同事鼓足干劲向下挖去。

很快,他被脚下的一样东西吸引了注意力。

有个发光的东西,半掩半露地埋藏于泥土中。

张天林用刀子小心地翻动了一下,也就翻了拳头那么大。

这时眼前呈现的器物,让他为之一惊。

“这个剑把上有红的、绿的、黄的,五颜六色,真刺眼。”

原来张天林看到的是一把剑柄。

剑柄用黄金浇铸而成,花纹镂空,浮雕华丽无比,黄色的就是黄金、红的是朱砂、绿的是绿松石。

张天林做文物挖掘技工这么久,还从没见过如此耀眼的器物。

一旁的田老师告诉他,这就是有钱难买金镶玉。

金与玉的结合是春秋晚期才开始的。

它的制作,要求精选最合适的玉料,设计最完美的造型,实现连续敲击镶嵌等繁复高难的工艺,曾多次失传。

如今,只有在台北故宫保留着,中国最后一代的乾隆年间金镶玉作品。

没想到,接下来的发现更让人吃惊。

张天林轻轻地撬起剑刃,剑刃长二三十厘米,并且已经生锈,这剑刃竟然是铁制的。

根据目前推断,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技术出现在西周末年,而发现朱砂的二号墓是春秋晚期。这应该是中国最早阶段的铁器。

如果说张天林之前发现的金镶玉剑柄是稀世之宝,那么,这把中国最早的铁器又该是怎样的罕见之物呢?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座春秋墓葬发掘中,又发现了多把同样精美绝伦的金柄铁剑,同样质地的精铁合成器还有24件。

而随着清理工作的开始,一个惊人的数字出现在大家眼前。

在这次的发掘中,金器总共出土了件组,总重量约三千克。

位居中原地区所有春秋墓葬出土黄金总量之最。

与此同时,还出土了大量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玉器。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如厕所大小的墓地,竟埋藏着数量如此之多的宝藏。

当考古人员沉浸在这一欣喜的气氛中时,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能拥有如此规模陪葬品的墓的主人,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份呢?

2、墓葬身份疑点重重

益门村一、二号墓地所发掘出的文物,每一件都向人们显示出墓主人显赫尊贵的身份。

这座多年前的秦制墓葬,除了秦的最高统治者,谁还能拥有如此规格的陪葬品呢?

而玉器上雕刻的图案,正是春秋以后,关中地区流行的蟠虺纹、云雷纹。

从纹饰上看,正是典型的秦的器物。

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

在所有出土的文物中,有金器、玉器、陶器和铁器,唯独没有青铜器。

而青铜器在当时王公贵族的墓葬中,是彰显身份不可或缺最重要的陪葬品。

从出土的器物上看,墓主人显然拥有这样的财力,可为什么单单少了青铜器。

再有,三把金柄铁剑,其剑身长度不超过三十厘米,只有骑马游牧的少数民族才会携带短兵器,这与擅长使用长兵器的秦人风俗不符。

而这次出土的金器数量占到了全部陪葬品的一半以上,在中原古墓中极为少见。

按照一般规律,大比重的出土金器,在全国范围来看,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比如迄今为止,中国出土金器最多的一次是在内蒙古伊克昭蒙的阿鲁柴登战国晚期匈奴王墓,出土的金器总重量超过了4千克。

另外,陆续出土的小件铜器也存在疑问。

在19件铜器中,包括鸭首铜带扣、铜转子、铜马衔等马器,却没有发现一件车器。

而以往的考古也都证明,秦墓通常车马器同出。

紧接着,另一个发现似乎也大大颠覆了考古人员原有的思路。

那就是益门2号出土的三翼有銎铜鏃。

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箭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箭尾的箭鏃。

中原地区为双翼箭鏃,而益门2号墓中发现的空心銎式三翼鏃,更具有少数民族的风格。

一连串的异常,让大家对以前的秦国宝藏这个推论有所怀疑,这位神秘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3、扑朔迷离的墓主人

年11月,秦文化考古专家陈平,翻看最新的考古期刊时,对益门村的发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因为墓中出土的文物价值之高,还因为这样一批价值惊人的宝藏,竟没有人能说得清它的来历。

陈平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得出一个大胆的推论:益门宝藏也许属于某一位被秦国内迁到秦地的西北少数民族戎王。

陈平认为,根据《史记》秦本记和《史记》匈奴立传记载,秦穆公37年,他曾带领秦国的部队灭掉了西戎12国,并把戎国的戎王,从甘肃,宁夏迁到陕西秦国的内地来进行监管。

对于陈平的“西北戎王墓”一说,宝鸡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益门二号墓出土的金器数量虽然超过了常规,但还是以中原流行的纹饰为主,中原和少数民族的金器名不同,形更不同。

如果墓葬是秦王,这些金器极有可能是少数民族的朝贡品,仅以几个不合常规的朝贡品推断,是西北戎王,实在太过牵强。

可是“中原王墓说”,却无法解释为何陪葬品中,独独没有中原贵族墓葬必须的青铜礼器。

“中原王墓说”和“西北戎王墓说”,都能在益门二号墓中找到证据,但又不能充分证明各自的观点。

这再一次让历史长河中的秦帝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然而,就在刘军社反复翻看当年的发掘资料时,一个新的疑问又产生了。

首先,墓的规格太小,长宽不足两米,无论是中原王还是西北戎王,都不可能葬得如此寒酸。

另外,他还发现,益门二号墓的墓主人骨架无存。

朱砂是古人常用的防腐方法,尸体大多能以古架的形式保存,就算骨架腐朽严重,在墓底也应该会存有骨粉。

而益门二号墓却连骨粉也没有,唯一的解释就是:墓中根本没有人!

一个没有人的假墓,一批与墓葬规格极不相称的超级宝藏,越来越多的疑点让刘军社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他怀疑,益门二号墓的谜团与盗墓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盗墓现象尤为严重,盗墓已经造成中国的古墓十墓九空。

当地人说,如果把陕西所有的盗墓钻孔连起来,足以把地球打穿三个来回。

事实上,历史上最猖獗的一次盗墓案件就发生在宝鸡,对象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墓葬——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个盗洞遍及墓葬,是全国被盗墓葬中,盗洞最多的一个,大墓几乎被盗一空。

可益门二号墓在经历了余年仍然完好无损,这是偶然,还是另有其因呢?

回顾益门二号墓出土的文物,81件组纯金器,24件组金铁金铜合成器,在铁器刚刚诞生的春秋晚期,甚至比金还贵重。

可益门一次就出土了20斤,尤其是三把罕见的金柄铁剑,再加上81件组玉器,件玛瑙串饰,40件绿松石串饰等。

如此宝藏,任何一件都是盗墓者一辈子觊觎的。

而益门二号墓仅三平米,没有一辆小轿车长,甚至不如宝鸡当地农民的墓葬,解释为中原或少数民族墓葬又存在种种矛盾,并且还是一个无人的假墓。

一切似乎都在指明,这是一个藏宝的窖藏。

进一步大胆地推测,这或许是盗墓者从其他的大墓盗过以后,埋到这里的窖藏。

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这些宝藏究竟盗于何处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宝藏所处的年代应在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中断。

现存的春秋帝王级文物,最多的恰好来自于秦公一号大墓,它属于春秋晚期早段,第14代秦王秦景公之墓,这与益门二号墓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而秦公大墓虽然被盗,仍留下余件小器物,比较益门一号二号墓出土的文物,竟然存在惊人的相似。

如益门二号墓中的鸭兽金带扣与秦公一号墓同类器物如出一范;两处的玉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也完全相同。

专家认为,如果真的是盗了秦公的墓,那一定是在秦始皇死了以后,而且他们十分精明,放弃了有明显帝王标志的玉器,印章等,盗走的是便于携带等级最高的金铁玉器,以及可能是少数民族敬献的几柄罕见的金柄铁剑。

按此推论,墓中不见的青铜礼器也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有学者进一步猜测,盗墓贼在当时是想逃走的,只是因为不知道的种种原因,宝物被掩埋在了益门荒野,从临时转变为永久,这一埋就是上千年。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一个猜测,这种推测虽然可行,但仍存在疑问。

人类历史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愿有那么一天,有更多的证据能去告诉我们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