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和氏璧是绿松石制成的传言辟谣

白癜风可以医治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20320/10464624.html

古人有一句话叫:苍玉礼天,黄琮礼地。可见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古玉中礼天之器便叫做“壁”形似正圆,中间挖空,周身布满了饕餮瑞兽祥纹。而壁中最出名的就要当属“和氏璧”了。不过和氏璧到底是什么,如今众说纷纭,今天从两个主要地方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史记中《廉颇见蔺相如列传》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不做赘述,但是和氏璧最早的记录是在《韩非子》一书中。

相传当年汴河发现一块璞玉,类似于现今的“赌石”,断定此石中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于是便怀玉见周厉、武二王,但玉工皆说其为普通顽石,结果因为欺君之罪剁去了左右二足,汴河虽终日以泪洗面,但仍不放弃,最终等来了文王识玉,才得以流传,也有了“三献金山”这一佳话传世。

后来和氏璧流传到秦国,秦国为了彰显国立,便将其镌刻成了“传国玉玺”,从此流传天下。历代君王,不论是否改朝换代都将其作为国玺。

一直到晚唐的五代十国,和氏璧就突然消失了,这也导致以后从宋开始,各国都是自刻国玺,古人讲究的一脉相承,没想到在传国玉玺这却断了代。所以宋、辽、金、元、明、清这六国的国玺都带有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形态也各有千秋。

坊间关于和氏璧其踪迹有各种猜测,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至今一千多年,都无人见过此“和氏璧”重现人间。于是关于此壁各国学者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其中当然也夹杂了许多艺术加工。比如有人看史书记载这个壁被刻成传国玉玺,就猜想这玉应该非常厚,只有拥有一定厚度才能进行玺的篆刻,其实对古玩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印章形态非常小,并不是都像明清那种宽厚敦实的形态。

古代的印章由战至汉其国玺印章大小不过3-4厘米的直径,都可随身携带,才衍生出了一句话叫“男戴官印,女带福”。而且历代出土的玉璧来说,其直径最大的大约是35cm,厚度不足1cm,目前记录最厚的齐家大壁才1.2cm。因为这个玉玺目前也消失不见了,我们没法猜测其形制和材料,虽然这记载的是由和氏璧制成,但因无样式为录,故这个说法并站不稳脚。

于是又演变出一种更荒谬的说法,说和氏璧其实是一种绿松石,松石大家都知道,其色繁杂,唯独没有白色,但是让我们看学者给出的解释:1.和氏璧出自湖北荆山,绿松石出自与其不远的竹山,所以产地基本相同。2.绿松石未加工前附着白色的衍生矿,玉化程度高的拿在手中亦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现象,与和氏璧颇为相似。3.湖北地区尚未发现可以与绿松石媲美的玉器,所以应该是绿松石。

我们先从基本角度出发,首先这松石虽然有伴生矿现象,但那都是些结晶,结晶的形成是很容易剥落的,在雕刻时很简单的就会被打掉,其次我国出土墓葬中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绿松石的出土记载,难道到了秦国还分不清楚松石跟玉石吗?所以这个说法都不用揣摩就知道是有人又开始借机炒作“松石”了!

其实和氏璧在记载的信息中透露的很明显了,我想如果真是能做成印章的话当时那个尺寸也应该是采用“壁芯”制成。为何真么说呢?首先从形制来看,之所以古代的玉璧都非常薄是因为当时工艺只能将玉进行“炸裂”无法切割,所以玉璧通常很薄。和氏璧这一璞玉可能其天然形状就是一圆润的玉璧形状,所以无需进行炸裂工艺。而去皮之后取其芯便可供做印章之用,故记载用和氏璧制成印章可能并非是用了整块玉璧。

不过最后大家都只能猜测,而历史不能揣摩,即使你根据类比法找出了再多的共性,当一个差异性的个体出现之后你之前的猜想都会被打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