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在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拥有庞大的神话家族和广泛的民俗信仰。在神话中,“龙”威武刚健、神通广大、变幻莫测,能够呼风唤雨、翻江倒海、无坚不摧。因此,“龙”字寓意刚健、强大、威武、文明,构成了龙马精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诸多美好词汇。今天,随着考古学材料的不断丰富和古文字研究的深入,“龙”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密码的事实日渐清晰。 现有考古学证据显示,中国拥有约一万年文化史、多年文明史。距今1万年前后,文化、天文历法学与农业相伴而生。农业的兴起需要天文历法知识,而在此过程中,出于对天人关系(天文与人文关系)的思考,文化也随之兴起,“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距今年前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先后进入农业社会,文明、国家也随之相伴而生,同时,值得 “龙”字之所以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是因为“龙”字的本义是东宫苍龙星宿,商周古文字中的“龙”字是东宫苍龙星宿的象形,而东宫苍龙星宿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授时主星和主要历法标志物。东宫苍龙星宿中的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也均为授时星象和历法标志物,被先民用来观测时间和节气以指导农时。冯时先生认为,《周易》乾坤两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东宫苍龙星宿,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等卦爻辞实际上描述了“公元前二千年黄昏之后所见的天象”。可见,《周易》是全面总结上古以来天人关系的学说,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不仅如此,中华文化的每一次历史性突破都还要向它回溯,寻求理论依据、文化支撑、精神指引和人文关怀。 东宫苍龙星宿作为先民的授时星象和历法标志物,有一条异常久远的考古学线索。距今年左右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龙形堆石和龙纹陶片;距今年至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两条猪首龙,龙首为猪头骨,并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弯曲的躯体;距今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发现蚌塑龙,其造型形似鳄鱼。早期龙的形象普遍比较简单,弯曲的龙身是比较突出的特点,这是为了模拟东宫苍龙星宿回天运行的形象,后来发展为太极图(河图、龙图)。 从红山文化开始,造型精美的玉龙大量出现,体现了中华文明玉文化与龙文化的完美融合。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显示了自己与星象之间的密切联系,龙首为马首造型。距今年至年的陶寺早期都城遗址,发现了彩绘龙盘,龙首为鳄鱼头形象,龙身为赤链蛇蛇身造型。二里头遗址发现具有王者风范的绿松石龙形器,龙形器由多片绿松石组成,长约64.5厘米。由于陶寺古国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为最早的广域王朝的都城,它们思想精微、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龙形象是史前时期多元龙文化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深刻影响了后世历代王朝以“龙”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礼乐文明、制度文明。 文明以止,龙文化作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充分体现了文明具有相对稳定、不变的特质。如前所述,龙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是因为东宫苍龙星宿是农业社会的授时主星和主要历法标志物。中国农业社会主要由南方稻作和北方粟作两大农耕体系构成,稻和粟均为秋熟作物,有着大体相同的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雨水,东宫苍龙星宿于黄昏逐渐显现预示着雨季的来临,这一授时知识是整个农业社会运转的核心,是农业文明的核心密码,也是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西辽河流域等中国中东部地区普遍接受龙崇拜的原因。可见,大禹治水、商汤祈雨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而大规模灌溉网的规划和建设是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和重要职能,良渚古国庞大的水利工程即是明证。在中国传统社会,不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其王朝最高统治者都毫无例外的继承了这一政治文明,垄断着东宫苍龙星宿的授时知识,自称为“真龙天子”,向天下宣示,只有他能为民众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以龙为主要标志物和意识形态,构建了等级制度、分封制度、舆服制度、旌旗制度、棺椁制度等礼乐文明、制度文明,以神化政权、巩固统治。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龙”字的本义日渐淹没在历史深处,龙文化也褪去了其神秘主义的外衣,成为文学中的神话,但是,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能忘记祖先筚路蓝缕、朝乾夕惕的历史功绩。他们把历尽艰辛所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用最尊贵的方式和标识传承下来,一遍遍地告知我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元亨利贞、进德修业、含弘光大等人生观,依然在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明密码,激励着我们努力创造新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