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二里头没有发现文字,没法板上钉钉”确认二里头就是“夏都”。
当然也有学者驳此说法:“二里头身份认定的背后,其实是东西方学术观点的碰撞,西方流行的观点是,只有发现文字,才能证明其身份是什么;这样的观点并不全面,文字可以是遗存,许多的遗物也可以是当时的遗存,如玉器、石器、陶器、铜器等等,难道就不能反映时代特征、作为证据?我认为,二里头遗址“夏都”的名头坐得很稳,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成果,不能仅凭是否出土文字来判断。”
有学者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近70厘米的绿松石龙,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其言下之意在明白不过,这当为夏王“龙”无疑。
还有学者对二里头非“夏都”的论说进行批评:过于依赖于王陵、文字等偶然性的发现,“是把学科建立在偶然性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偏离了考古探讨问题的轨道。”应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证夏代的信史地位。
……
最后,还有考古学者举出二里头考古的“中国之最”:
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
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
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
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
最早的成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最早的国家线祭祀遗址和祭祀区域;
最早的大型围宫,营作坊区;
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制造作坊;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
除此之外,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还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这么多的“中国之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最早的国都”,这肯定是一锤定音了。
最终,二里头遗址以“夏都”命名。
但学术争鸣不绝于耳——二里头称不上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与“最早的中国”相去甚远……。
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长许宏,从年开始一直主持二里头的钻探与发掘工作。他认为“二里头主体夏都说”的主流观点或“共识”的确立,都不是建立在获得决定性证据(即甲骨文一类自证性文字材料的出土)的基础之上。
我赞成“考古还是要以证据和文献为准绳”这句话,所以,我认为就目前已有的证据,把二里头遗址定义为“夏都”,理由是不充分的。原因如下:
1、考古研究二里头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无法构建夏王朝的王系框架,没有任何遗迹、遗物显示其统治者为“夏王”。无法确定人统,哪里来“王统”、“国统”?
2、考古研究二里头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无法与传承的夏文明有一丝的吻合。
3、考古研究二里头所获得的“中国之最”不具有说服力,即使有的是目前挖掘到的“最早”,也不代表地下或其它掘点没有比它“更早”,故二里头所定义的“中国之最”是绝对的伪命题。
4、“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对于这句话,我觉得同样要打一个问号。在尚搞不清楚“龙起源”、“龙崇拜”、“龙图腾”、“龙进化论”等的情况下,看见一条龙就把它当作“夏王龙”,这岂不是贻误后人?
5、倘若史学界、考古界一致认可夏朝的存在,那么——
什么是“夏朝”的档案?
夏朝是由什么人所建立?
他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长什么样?讲什么话?
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标志物?
图腾崇拜是什么?宗教信仰是什么?
怎么建立统治、上贡?
夏文字是哪种文字?
夏朝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
如果连这些都弄不明白,凭什么认定二里头是“夏都”?
6、考古二里头的功劳在于找到遗迹、遗物,但是不长于“夏朝”的历史搜集、审定、编排、整理、合成,形成整一的证据链,没有这些证据链,世人肯定不会接受一个强按上去的“夏都”名头。
7、二里头考古所获得的遗迹、遗物,并没有被利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8、二里头考古缺少对世上关于夏朝“传承”的理解,致使二里头遗迹、遗物没有一件能够做到定位“指证”,所以“夏都”之说自然会脱离实践,只为众人之识服务。
9、二里头考古,是重考古、轻历史。考古与历史,一个是实物资料,一个是文献资料,如车并行之两轮,不可偏废。利用考古来研究物质遗存的同时,还要依靠文献记载来研究人类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了解关于过去的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
所以说,仅凭已有的遗迹、遗物就让二里头遗址坐稳“夏都”名头,实不能服众。二里头遗址目前所呈现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夏都”,我个人推测,它应该是夏/殷时期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