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鹦鹉品种区分

牡丹鹦鹉亦称”情侣鹦鹉“。属鹦形目,鹦鹉科,计有9个品种,均产于非洲。中国目前最常见的品种,多为费氏牡丹、桃脸牡丹、面罩牡丹三种,分为两大类产生的品系来培育划分,统筹分为“头类”和“面类”。费氏牡丹、面罩牡丹划分为“头类牡丹”;桃脸牡丹划分为“面类牡丹”。

在国际上,由头类牡丹培育的品系据资料考证约为30多种,由于头类品系系列更为复杂,在国内的饲养人数也相对面类牡丹要少。而由面类牡丹培育的品系,按羽色划分,有17大品系;按基因划分的话,将原始基因纳入,则为18类基因;按遗传方式划分,则可以分为6类。下面就“头类牡丹”与“面类牡丹”以及由“头类”和“面类”杂交的“骡子”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国内尤其是台湾地区,饲养者一般习惯性把牡丹鹦鹉分为牡丹、小鹦两种类型,或直接以“头类”或“面类”来区分。这两种类型的明显差异在于,头类牡丹是由“费氏”和“面罩”品种演化及变异而来,比如由“费氏”原种产生的彩虹、花翅、普兰灰头、白玉、黄金丝、绿金丝、碧云天……。“面罩”原种产生的普兰黑头、墨水蓝黑头、紫蓝黑头、天空蓝黑头、墨黑头……。(面罩类除绿黑头与墨金玢,其余的,嘴壳在幼年时是浅黄色,至成年后会过渡成淡粉色)

头类牡丹部分附图

面类小鹦则是由“桃脸情侣鹦鹉”演化及变异而来,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通过不断变异和淘汰,目前已形成17个羽色品系,18种不同基因形成的品系,和6种不同的遗传方式,而通过这18种不同基因品系的不同羽色变化,再利用各种遗传方式和其它已形成的羽色品系进行繁育,现在的面类小鹦,已不能简单的用什么品系来说明,而是用羽色+复合叠加基因的方式,来称谓单只面类小鹦。比如国内比较常见的绿桃,黄桃、绿金顶、蓝银顶、紫罗兰、花桃等称谓,以及紫罗兰闪光、蓝松石闪光派特、绿松石澳桂闪光派特等,甚至于比较稀少的白小鹦、白闪、薰衣草(淡化紫罗兰白头美桂闪光)、伊莎贝尔(淡化紫罗兰白头澳桂闪光)等等……。

面类小鹦从羽色上来划分,共计有17个品系,分别为

1.荷兰蓝(DutchBlue)

2.白面蓝(WhiteFaceBlue)

3.海水绿(Seagreen)

4.橙面(Orange-Face)

5.淡棕(Fallow)

6.美国黄(AmericanYellow)

7.日本黄(JapaneseYellow)

8.澳洲杂色AustralianReceivePied)

9.美国肉桂(AmericanCinnamon)

10.澳洲肉桂(AustraliaChinnamon

11.美国银(AmericanSilver)

12.橙面黄身(Lutino)

13.草蛉绿(Lacewing)

14.美国紫罗兰(AmericanViolet)

15.丹麦紫罗兰(DanishViolet)

16.翡翠系(Jade)

17.橄榄系(olive)

按基因划分的18个品系分别是;

1;原始基因(Primitive)

2;黄化基因(Lutino)

3;深色基因(Dark)

4;淡绿基因(Aquablue)parblue

5;浅蓝基因(Turquoiseblue)parblue

6;橙面基因(Orangeface)

7;紫罗兰基因(Violet)

8;闪光基因(Opaline)

9;美国肉桂基因(Cinnamon)

10;澳洲肉桂基因(Pallid)

11;淡化基因(Dilute)

12;边化基因(Marbled/Edgeddilute)

13;显性派特基因(Dominantpied)

14;隐性派特基因(Recessivepied)

15;华乐基因(Bronzefallow)

16;浅色华乐基因(Palefallow)

17;浅灰头基因(pale-headed)

18;长羽种基因(Lonefeathering)

按遗传方式划分为6类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Dominant)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Recessive)

3;半显性/不完全显性(Autosomal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