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钟书落日熔金明代金银艺术篇

落日熔金——明代金银艺术篇

钱钟书

经过宋元两代金银制作艺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创新,中国明代金银器制作艺术,无论是手工金银制作技术的提高,还是首饰器物种类的增加,以及金银使用的广泛程度,都是自唐代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明代金银器,以其写实花鸟虫草的灵动、皇家龙凤的尊贵、镶嵌宝玉的富丽而展现了它们独特的风格。

明代金镶宝石蝴蝶簪

从制作技艺上说,明代的金银工匠把金银的锤揲技术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时的工匠对金银这样的贵金属本身材质延展性的熟练把握和利用,使得我们现在仍有机会一窥那个朝代令人叹为观止的金银器物和首饰精品。

明代金镶红蓝宝仙鹤祥云对簪

明代的金银工匠往往能够利用很薄的金银片,在这些薄如纸的金银片上锤揲出非常立体和突出的人物或动物或静物形状,让人啧啧称奇。

明代的金银工匠也仍旧延续和继承了宋元以来已经使用的比较熟练的錾刻,模压,累丝,镶宝等技术,并逐渐形成明代金银器制作所特有的艺术和技术风格。

明代水月观音金挑心簪

就拿明代的金银制作镶嵌工艺来说,相对于前朝,明代时期的金银制作更加热衷和喜爱对于各种宝石的镶嵌,从皇室贵族一直到普通的平民百姓,镶嵌宝石的金银制品似乎成为了明代的流行时样。

例如山东省邹县鲁荒王墓出土的金镶宝石带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该扣体为双层透花金片,一颗大红宝石镶在中间,周围由红、蓝宝石、绿松石、祖母绿、珍珠和猫眼宝石簇拥,通体总计镶嵌各色宝石33颗。在如此小的面积内,镶嵌这么多宝石,确是明代首饰最典型的流行风格和时样。

除此之外,定陵以及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银嵌宝器物和首饰,都是明代金银器样式风格的典型代表。

明代螳螂金簪1

明朝建立之初,由于海上贸易还不很发达,很多产地在东南亚,印度甚至非洲的各色珍贵宝石无法通过贸易流入中国,所以在宋元甚至明早时期,金银制作的宝石镶嵌相对比较单一,宋元时期更是几乎以珍珠,绿松石,水晶为主,而当时还属极少量的红宝石和蓝宝石,更是大多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得起。

这样的情况在明代中期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开辟了明朝政府的海上对外贸易路线,来自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甚至非洲各地的多种珍贵宝石,开始源源不断运往中国,这些舶来的宝石中,红宝石和蓝宝石成为大宗,是实用得最多的宝石,其余部分为猫眼石,组宝石,碧玺,有色水晶等。

这些宝石在中国的普及,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首饰的色彩,对中国古代金银制作特别是清代金银制作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明代祥云日月纹金簪1

笔者发现,在明代的镶嵌珠宝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明代镶嵌用的宝石基本都是随形的,基本不做切面,也不同与之前的历代以及之后的清代,明代的宝石不将宝石特意打磨成一种形状。基本都是保留宝石本身的大小形状,只通过一些有必要的打磨,仅去除宝石本身的裂隙或瑕疵而已。

有学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时中国对宝石的打磨技术还不到位发生的。而笔者认为这一部分是由于当时宝石基本都靠进口所以数量相对比较稀少珍贵有关,另一部分应该与明代社会的审美,士大夫文化崇尚自然的艺术理念的成熟和发展,也许也从另一个侧面影响了对宝石的加工。

随形的打磨相比对称的切割更能受到当时中国明代主流社会的喜欢。而出土资料中有个别带切工的宝石,笔者认为是在国外加工成型的成品宝石产物。

明代银走乌银百子图龙头手镯

此外,明代金银用品制作相比起之前的另两个重大发展和创新是,一:在首饰制作上大量出现了累丝工艺,二:明代开始创新使用点翠工艺(点翠工艺在清代被广泛运用在珠宝首饰上)。

累丝工艺是用很细的金银丝编织,堆垒成首饰,其上再镶嵌珍珠宝石,显得玲珑剔透,珠光宝气,非常精细华贵。北京宫廷内府有累丝生产,例如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凤冠就是内府所产。

金冠是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上有二龙戏珠装饰,外表简洁,装饰精巧,工艺精细。凤冠除用花丝镶珠工艺外,还用点翠工艺装饰,点翠工艺是中国从明朝(也有学者认为从元代开始就有点翠工艺在首饰制作上的运用)开始运用的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翠,即翠羽,翠鸟之羽。

明代镶红蓝宝金耳环2

在明代建朝初期。金银制作方面基本仍然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基本时样和纹饰内容,明代的金银器皿通常有壶、爵、盏、碗、盘、匙、盂、粉盒等,若是出自皇家或者官宦人家,则大多雕龙画凤,镶嵌珠玉,表现出精致豪华的奢华气派。

不过在金银首饰的种类上,相对宋元有所增加,尤其是头饰,相比宋元分类更加细致也更加讲究,如狄髻,挑心,掩鬓,压发,围髻,耳环等等,特别是由于围髻的出现,金银首饰由相对分散的搭配形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组合关系。

在金银器物和首饰使用的纹饰上:龙凤,祥云瑞兽,禽鸟走兽,瓜果花草,田园小景等传统图案仍旧是金银制作图案内容的主打,但在明代金银器的纹饰中,龙凤形象的图案比重则相对宋元逐渐增大。这一变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极致。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器体型编的相对更大,纹饰结构也愈加趋向繁密华丽,通常一件作品上会出现多种金银制作的方法。

明代瀛洲三学士金掩鬓簪

明代的金银纹饰内容中,藏传佛教题材的图案纹饰在明代也和元代一样,被金银工匠们更多的融入到了金银制作的素材当中来了。藏传密教西夏时传入内地,元朝极盛。洪武、永乐间,密教诸派仍受朝廷重视。梁庄王墓随葬大量密教法器是当时上层社会密教流行的反映。这批珍贵的密教法器在以往明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甚为罕见。

笔者发现,明代的金银制品的制作风格似乎也存在南北艺术文化差异,从现有的发掘出土资料以及许多私人藏品中,似乎越往北的金银器物和首饰都相对比较大件,许多的工艺则不拘小节,充满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而江南一带的明代金银器作品。

尤其是在如今江西福建一带的金银作品,做的则相对精巧细腻,更多的以写生写生以巧取胜,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手工特点,其中又以明代中晚期的作品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由于明朝政府对金银等贵金属管理政策的进一步放宽,让明代的金银制作得以百花齐放,官用和民用的金银制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更由于明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稳定,国家殷实。使得有一些民用的金银用品一样被制作得绚丽无比,富丽堂皇。

较之相比之前的中国早期金银器制作,宋元明的金银器制作发展中已逐渐不再过多的依赖国外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更是创造出更多中国自己的金银器制作技艺和特点,这也让宋元明的金银器制作艺术承载了更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更充分的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值得相关的学者和机构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