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掘60载,二里头为啥这么厉害科技

科技日报记者乔地

这里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遗址,这里是“最早的中国”,这里刷新了中国考古界一系列第一……10月19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一个普通小村庄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20日,正式向世人开放。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门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馆仪式上表示,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核心载体,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王国的兴起、王都规制、宫室制度等涉及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将有利于阐释早期中国形成历程,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将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华文明的又一文化高地,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历史的力证。

国家文物局长刘玉珠报告现场

二里头遗址“十个之最”

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个享誉世界的考古遗址,肇始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与考古专家60年坚持不懈的发掘发现“十个之最”分不开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遗址工作队队长许宏研究员介绍,这主要包括: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遗址有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井”字型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最早的成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

“这样的规模和内涵,表明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学者推算,二里头都邑兴盛期的人口至少在2万人以上。在许宏看来,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及大范围的文化辐射,构成其最重要的特征。

年,时年36岁的许宏担任考古队长,他认为二里头遗址发掘最需要解决的是搞清空间布局及其演变情况。许宏说,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当二里头发掘出主干道“十字路口”“井”字形大道,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达20米,这座大型都邑的布局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除了“宫殿建筑群”等“不动产”外,中国最早的青铜酒礼器——青铜爵、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兽面纹铜牌饰等“国宝”,都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目前,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土有铜器、玉器、绿松石饰、精美陶器等文物万余件。

“二里头遗址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物证。没有二里头,我国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二里头遗址不仅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起点和标尺,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密码”。

二里头宫殿区发掘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是个例外

“很多考古大发现出于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郑州商城。但二里头是个例外。”10月19日,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现场,许宏说,这一切还得从历史文献留下的“夏”之谜说起。

《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年,安阳殷墟试掘,证实了商的存在。那么,《史记》记载的“夏”到底在哪里?学界争论不休。年5月,年过七旬的著名史学家、新中国田野考古的先行者徐旭升先生以历史文献为线索,带领学生周振华、方酉生等人到陕西、山西、河南遍寻,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到河南洛阳盆地的登封、禹州、巩义、偃师等地,最终在偃师市翟镇镇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这是中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目标的田野考古。他据此写出著名的《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二里头自此一举成名。

自那时至今,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已走过60年历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往二里头工作队的队长也先后经历了三任。首任队长赵芝荃,年已去世;第二任队长郑光;许宏是第三任。每一任队长几乎都干满了20年。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中国考古人,直接参与发掘和研究的有上百人。他们用手铲,在这里解读着古老文明留下的无字天书。

许宏介绍,整个发掘,分为三个阶段:

-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考古全面了解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的文化分期、内涵和性质。依据层位关系,将早于郑州二里岗文化的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发现有郑州二里岗上层遗存、仰韶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根据遗址上的主要道路、水渠和自然村间的地界,把整个遗址分为9个发掘区,平面略成“井”字形。钻探发现了长、宽各约米的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即现在的1号宫殿基址。到年,完整揭露1号宫殿基址、2号宫殿基址的大部分;发现规模较大的中型墓葬,出土多件青铜容器、青铜兵器、大型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在遗址南部靠近洛河故道的区域发现较多铜渣、陶范和坩埚残块;在北部和东部发现大量骨料和制骨工具。

依托可靠的地层关系和丰富的遗存,以赵芝荃为代表的第一代考古人初步将二里头文化划分为四期,确立了可靠的时间框架,为其他遗址建立时代框架提供了参照,确立了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国家都城遗址的重要学术地位。

-年为第二阶段,既有为了特定学术目标开展的主动发掘,也有因配合各种基本建设而进行的被动发掘。铸铜作坊、中小型房基、中小型墓葬、祭祀遗存、制骨作坊被揭露,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玉器、漆器、白陶器、绿松石器、海贝等奢侈品或远程输入品。发现多组连续地层关系和丰富的遗迹,细化了二里头文化分期。在洛河河滩中发掘二里头文化重要遗存,更新了对遗址范围的认识,为开展对洛河河道变迁、遗址出现和受到破坏的地貌背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确认了铸铜作坊位置,新发现制骨作坊、祭祀遗存和一批中小型房址、中小型墓葬,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铜器、玉器,丰富了二里头都邑文化的布局和内涵。

年至今是第三阶段,对遗址聚落形态的探索成为田野工作的重点,围绕特定学术目标进行的主动性发掘成为常态。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二里头宫城、中国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以及中国最早的成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在宫殿中心区的北部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中心区的南部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其内已发现有专为贵族服务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二里头文化末期的大型基址—6号基址

二里头时代出土有陶礼器的遗址分布

早期王朝时代,国家的扩张沿着水路、陆路呈线状推进,形成点状的“飞地”,而这些据点的设立,与对自然资源的获取有着很大的关系

科技考古各“兵种”介入最多的一个遗址

与考古发掘基本同步,学者们对二里头遗址的学术研究,一直按遗物、建筑、墓葬、年代学、宏观态势、地理环境、聚落形态、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与文献学整合基础上的历史复原研究(即夏文化探索和夏商分界问题)等9方面进行。

年,夏鼐先生首提“二里头文化”命名,被学界普遍接受,取代了过去“夏墟”之称。大多数学者肯定了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代文化。寻找夏文化,应当在这个时期前后去进行发掘和研究。

年,《河南文博通讯》发表在“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上夏鼐、邹衡、赵芝荃、安金槐等关于夏文化的论文,学界因此掀起探索夏文化热潮,此后每年都发表十数篇至30余篇(部)相关论著。

年5月启动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门设置“夏代年代学的研究”课题,下设“早期夏文化研究”“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文化分界”专题,极大地推动了二里头文化年代学及古史复原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被普遍应用。尽管文化史研究仍占据重要比例,但社会史研究逐渐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