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之光,藏身远古重器

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绿松石龙形器、玉璋、七孔玉刀……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多件精美文物穿越多年的时光,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故事。关于它们,您了解多少?日前,该博物馆讲解员孙晨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3件文物“重器”,带领我们一起追寻藏在它们身上的文明之光——

细腰瘦腹的乳钉纹铜爵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第二展厅,最先看到的就是乳钉纹铜爵。(如图)它身姿优美,细腰瘦腹,三足外撇,一侧还装饰有耳形的鋬。因为腰腹部装饰着五枚横排的乳钉,所以得名乳钉纹铜爵。

这件乳钉纹铜爵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被誉为“中华第一爵”。有人曾这样评价它: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这是形容其器身比例精妙,宽一点或者窄一点都会让它失去韵味。

爵是饮酒器,可这件爵的造型并不方便喝酒。有专家认为,这件爵有可能是在祭祀过程中使用的,是一件礼器。祭祀时把它放在高台之上,下面的三足架火加热,让里面的酒散发出蒸汽,好让天上的神明闻到酒香。之后再执一侧的鋬,使它倾斜,酒通过长流流到地上,行“灌地之礼”。

明明可以靠颜值,可这件爵偏偏要凭实力在众多文物中脱颖而出。它的侧边有一条突起的棱,称为“范线”。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条线,它说明这件爵是采用复合范工艺来制作的,即把两块范(模子)合在一块儿进行浇铸,中间就留下了这条合缝线的痕迹。这个技术在当时可是非常先进的,标志着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从以往只能制作简单的小型青铜器发展到了可以制造出复杂的、空腔式的青铜器,青铜时代正式开启。

身份神秘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为制造更多精美的器物提供了可能。年,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11号墓葬中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如图)它高16.5厘米,宽8厘米至12厘米,整体以青铜为底座,底座上饰以兽面纹,纹饰之间再镶嵌以细小的绿松石片,牌饰两侧还安装有两组环钮。

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多片绿松石历经0多年,纹丝不动,光洁依旧。它们的大小只有几毫米,厚度一到两毫米,被打磨成山字形、钩形、梯形、长条形、圆形,拼接出神秘奇异的造型,依稀能辨识出触角、鼻子、眼睛。

在二里头遗址内,先后发现了3件类似的兽面纹铜牌饰,它们出现在墓主人的身上,旁边总有一组铜铃和玉铃舌,好像在举行一种约定的仪式。考古专家认为,铜牌饰不仅是墓主人身份和等级的体现,而且被当作一种神灵的标志、崇拜的对象、护身的宝物,是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这件铜牌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镶嵌铜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玉共振。类似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在甘肃天水曾采集1件,在四川三星堆曾出土3件,印证了当时中原地区同西北、西南地区存在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从中也可以看出二里头遗址作为东亚大陆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其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中看不中用”的七孔玉刀

七孔玉刀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最精美的一件玉器,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图)这件玉刀肩窄刃宽,通体抛光细腻,刀的玉料为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两端有对称的锯齿。凑近了可以清晰地看到,刀的上部有明显的网状斜线作为装饰,刀身的长度有65厘米,刀刃的厚度却仅有0.1厘米。

最为有趣的是,刀的上部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这些圆孔分布规整。由此可见,二里头时期的制玉工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对于七孔玉刀的用途,专家学者众说纷纭。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玉刀应是由收割谷物的石刀演化而来,但是其采用的是较薄的玉石材料,且没有使用痕迹,可见它并非实用器,应是祭祀或庆典的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七孔玉刀是对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继承和革新,又为商代玉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考古成果显示,二里头遗址整体严整有序的规划,贵族墓葬显示出的墓葬制度,祭祀区域体现的祭祀制度,以青铜礼器群、玉礼器群和绿松石龙形器等特殊“重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都被后世历代所继承和发展。

本报记者智慧通讯员白雪

(本组图为资料图片)

本文来源:洛阳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