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中华龙,少不了这件来自3600年前的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http://www.xxzywj.com/m/

龙的起源,一直是我们探寻中华文化源头中重要的一部分。年,一件来自二里头夏都遗址、距今约年前的绿松石龙一经发布便引起了轰动。这条“龙”以二千余片绿松石小片构成,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今天,寻访君就与大家来共同欣赏这件珍稀的“超级国宝”。

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全貌。龙整体长64.5厘米,巨头蜷尾、鼻尖朝上,身躯起伏有致,仿佛正在蓄力向天腾跃,形象鲜活生动。龙身中段的一只桶状物为铜铃,内有白玉铃舌。这条绿松石龙最特别之处,是它整个由余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细片拼合而成。这些石片十分微小——每片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

回顾起它被发现的故事,也是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它是在年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考古人员清理二里头文化早期的一座墓葬时被发现的。最先引起考古队注意的,便是那只紧挨着龙身的铜铃。要知道,在二里头文化早期,铜器是还是比较罕见稀有的器物,能以铜器随葬的一般都是当时的贵族。

在后续的挖掘中,墓葬中果然发现了十分丰富和高规格的随葬品,包括铜器、玉器、陶器、白陶器、漆器、海贝等。据此可以推断,这座墓葬的主人一定属于当时贵族,拥有较高的权力和社会地位。

在开始对墓主人的尸体进行清理时,这件大型的绿松石器逐渐显露出来——泥土中陆续露出了一些细小的绿松石片——它们从墓主人的肩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胯部一带,断续分布,总长达70厘米!

当时,考古队对于绿松石器物的经验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前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几件绿松石铜牌饰,它们的尺寸均只有十几厘米,而且其背后有铜制托,而这件由小绿松石片组成的器物与它们明显不同;二是,之前部分二里头的墓葬中也发现过墓底散落的一些细小的绿松石片,数量有时达上百片,但因经验不足等原因,在考古发掘中对这些小石片未给予整体考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已无法将这些小石片复原至最初形态。

因此,这次遇到这样一件保存完整、尚未发掘、数量达上千片之巨的绿松石器时,时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的许宏老师果断认定,如果继续按照之前对单片绿松石清理发掘的方式处理这件极其珍贵的文物,一定会对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且将错失这一了解古绿松石器的绝佳机会!

同时,考古队在发掘、清理这些小石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家可以想象,将几千片这样细微、又按固定顺序排布的小石片从千前沉积的土壤中及时完整、不受破坏、保持原序的发掘出来,是多么难的一件事!这些极细微的小石片被埋在土层中,有时仅轻吹一口气就会移动原位。在大家本不知道它原有的样子的情况下,就更不要说将这些小片按照原貌、原序来摆放、排列了!

时间紧急,刻不容缓。许宏队长迅速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的文物修复保护组组长李存信老师进行了沟通。两人协商后确定,因考古现场技术条件有限、难以仔细清理,为确保这件珍贵文物的安全、不受损坏,决定将这件整器连同下方的土层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室内,然后再仔细清理。

方案确定后,就是紧锣密鼓的筹备。考古队全员上阵,将土层下部和周围挖空,塞进木板、套上木框,框内缝隙处填以石膏浆,最后加膜封盖。终于,在全体队员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这只长一米余、宽近一米、盛满泥土的大木箱,终于在几天内被包装完成,运到了位于附近村子的考古队住地。最终,几经周折,这只“重量级”的大木箱终于于年7月被安全送达北京、送至中科院考古所的科技中心。

不幸的是,木箱运达后,便经历了长达一年的非典。直至年夏天,李存信老师开始了对这件珍贵文物的清理和复原。在复原专家的努力下,这件“超级国宝”终于显露出真容。

年8月,许宏老师被通知,这件珍贵的文物已初见雏形。作为这件重器最初的发掘者和亲历者,也只有到这一时刻,徐宏老师才见到自己发掘出的这件绿松石器原本的样子。他回忆到,在亲眼见到这条大龙时,真切感觉到“此前一切丰富的想象与推断都变得黯然失色”。它蜿蜒起伏的身躯仿佛正在游动,硕大的头部引人注目,双眼与你对视、炯炯有神。

终于,这件国宝在考古人的努力下重见天日。现在,也让我们来一起细细欣赏这件自年前的夏都穿越而来、又凝聚了多少考古人心血的绿松石龙。

经考证,拥有这件绿松石龙的人,是一位30~35岁成年男性。墓主人被安葬时,这件绿松石龙被斜放并贯穿墓主人的身体,也就是说,龙头在墓主人的胸前偏右侧、龙尾在墓主人的髋部左侧。它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反映出当时制作者及高超的制作工艺和水平。

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根据现场情况看,这些细微的绿松石小片原应粘嵌在木、革之类有机物上,但因年代久远,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了,仅留下一些白色灰痕。结合以往的发现中,铜铃一般位于墓主人腰际,推测这件绿松石龙很可能是被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而呈拥揽状。

让我们细看绿松石龙的头部。龙头中间,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龙眼为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周围呈梭形,为典型的梭形眼。

此外,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托座左右两侧由绿松石片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弧线,似表现龙须或鬓的形象。

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线,向两侧下斜。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体,由颈至尾至少12个单元。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因此更为逼真,尾尖内蜷,若游动状,跃然欲生。

距绿松石龙尾端3厘米余,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专家推测此物与龙身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条形饰由几何形和连续的似勾云纹的图案组合而成。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

如果您还无法想象出这件绿松石龙的完整模样,那么修复专家李存信老师提供的复原图也许能有些帮助。

(复原图片摘自《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的清理与仿制复原》李存信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

至此,这件高贵、神秘、珍稀的绿松石龙,终于以完整的面貌展示在我们面前。而关于它的用途,至今未有定论——有可能是镶嵌绿松石片的木质龙牌,用于宗教和礼仪;也有可能是绿松石龙被黏贴或缝制在纺织物上,披挂于尸体上,显示出墓主人的巫师身份。但无论是何种方式,都显示出这位墓主人超一般的身份与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绿松石龙也是解读二里头出土绿松石铜牌饰这一国之瑰宝的钥匙——这件绿松石龙的制作时间较早,二里头文化晚期的绿松石铜牌则应是绿松石龙特别是其头部的简化或抽象表现。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无到有、由简及繁的过程也极其漫长。这件绿松石龙,可以说是中原地区早期龙形象的典型代表,同时也展示出年前,中原地区的先民已掌握了发达的手工技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件绿松石龙,注定要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了解绿松石神兽纹铜牌饰,参见中国最早用宝石镶嵌的青铜器,你知道是哪一件吗?了解红山玉龙,参见险象环生、千钧一发——两件红山玉龙成为“国宝”前,有多惊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竟与这种远古神秘宗教有关?考古挖掘文物和拍卖会文物,有什么不一样?“华夏第一爵”乳钉青铜爵——在夏都遗址,探寻中华文明基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