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声安阳博物馆藏商代铜骹音霄玉矛

矛是古代社会以冲刺和扎挑为主的长柄格斗兵器,具有较大的攻击范围和杀伤力,是古人常见的主要兵器。《诗经·秦风·无衣》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的诗句。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青铜矛。其中,年在孝民屯SM发现了1件髹(音休)红黑色漆柲(音必)的青铜矛,长达2.75米(青铜矛头残),得以看到商代青铜矛的全貌。

铜骹玉矛,即矛头为玉制,骹部(即柄部)为青铜制作并有绿松石镶嵌的器物。与殷墟遗址发现的绝大多数青铜矛作为实用兵器的功能不同,铜骹玉矛不具备实战格斗的功能,应是一种礼器。铜骹玉矛发现的数量极少,安阳博物馆藏有1件商代铜骹玉矛。现介绍如下。

商代铜骹玉矛正面/王志毅拍摄

商代铜骹玉矛背面/王志毅拍摄

商代铜骹玉矛底部/王志毅拍摄

商代铜骹玉矛侧视图/王志毅拍摄

年入藏。通长17.20厘米,通宽4.80。玉矛长8.8厘米,厚0.5厘米。铜骹长7.8厘米,宽2.7厘米,厚1.7厘米。

上部玉矛呈鸡骨白色,钙化,有断裂、缺口。铜骹锈蚀较重,绿松石均脱落,纹饰因锈蚀已较难辨别,依稀可见兽面纹。铜骹头部近似蛇首,眼部虽锈蚀,可辨别。銎(音琼)近椭圆。玉矛镶嵌铜骹,较为牢固,未见铆焊痕迹,可能使用了胶类物质粘合。

该铜骹玉矛器形较为完整,是一件难得的商代青铜与玉器的合成工艺品。

常见商代青铜矛的部位名称

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包括了锋、刃、翼、脊、骹等部位。

商代铜骹玉矛/网络照片

安阳市大司空村25号墓出土。通长21厘米,铜骹通长12厘米。

玉矛头呈淡绿色,有线状褐色于斑。三角形,有中脊,边锋不锐,铜骹作蛇形,张口,矛头的后缘嵌入蛇口内,深约1.5厘米。胶上细下粗,后端有深銎,銎内有朽木痕迹。骹两面饰蛇纹,三角形头,两眼突起,身长而扭曲,遍体镶以绿松石,松石片是按照原设计部位镶嵌的,排列匀称紧密,工艺极佳。蛇纹之后饰以兽面纹,亦镶绿松石。铜骹由两范合制,两侧有阴显的范线。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代铜骹玉矛/网络图片

安阳市黑河路出土。通长22.95厘米,铜骹长12.40、矛宽5.48、厚0.46厘米。

玉矛头呈灰白色,铜骹截面椭圆形,前细后粗,骹前端作蛇头状,中空与玉矛连接。铜骹通体用绿松石嵌出纹饰,绿松石已绝大部分脱落,其纹饰前、后两端均为简化为饕餮纹,中间为交错三角形纹。玉矛有中脊,中部有单面钻孔,前锋略残。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代铜骹玉矛/网络图片

通长20.8厘米,通宽4.8厘米,厚0.5厘米。

上部为灰绿色软玉,铜骹镶嵌绿松石。保存完好。

年温索浦收藏,现藏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商代铜骹玉矛/网络图片

通长24.8厘米,通宽5.8厘米,厚0.5厘米。

上部为软玉,铜骹镶嵌绿松石。铜骹玉矛的功用为,是必不可少的陪葬品,代表了死者打算带到来世的权力和权威。

年温索浦收藏,现藏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商代铜骹玉矛/网络图片

通长21厘米,通宽5.8厘米,厚0.6厘米。

上部青棕色软玉,钙化,有朱砂痕迹。铜骹镶嵌绿松石。

年温索浦收藏,现藏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商代铜骹玉矛/网络图片

通长22.5厘米,通宽5.3厘米,厚0.4厘米。礼器

上部玉矛呈斑驳的青灰色,软玉,有深棕色斑纹和朱砂痕迹,两面有泥土和氧化青铜的沉积物。铜骹镶嵌绿松石。

年温索浦收藏,现藏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