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鱼纹
在博物馆工作,经常被问起,“那么多的文物,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
答案总是脱口而出:“彩陶”,
“为什么?”
就是,为什么呢?
神秘?原始?朴拙?
好像找不出一个特别能恰当代表内心感受的词,但我就是莫名的喜欢,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不忙的时候,到彩陶展柜面前,往往会驻足很久,陷入沉思,在脑海里脑补出很多画面,穿越一般......
马家窑文化集堆塑与彩绘于一体的彩陶罐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我觉得自己似乎一点点靠近和读懂了彩陶。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视作人类社会的婴幼儿时期,我觉得多年的彩陶史,就像人类社会婴幼儿时期的“成长日记”,也许可能稚拙,但异常珍贵。
这恐怕是人类最早的涂鸦某些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但是在远古人类生活的莽荒时代,他们没有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任何信息,每一点进步和提升,都是通过漫长岁月无数次错过中的某一次偶然中总结出来的,就像陶器产生于大约6万年前,但一直经过了5万多年的岁月磨砺,在距今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才偶然发现了有色彩的矿物,慢慢学会利用,这才有了彩陶。所以,就像不能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孩童的世界,远古岁月的偶然成就也不能以现在高科技时代工艺品的精密绝伦去作对比。
仰韶文化鱼鸟纹彩陶上的每一个纹饰,都是先民纯净而又鲜明的内心世界。
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放在了这唯一可以寄托情感的器物上,这上面,有丰收的喜悦、有新生命诞生的狂喜、有对大自然又爱又惧的敬畏之心、有对生命永恒的向往,有对山川河流的热爱,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心,也有生活相对富足之后的满足安逸之心......
彩陶的造型、纹饰、品类在一点点变化,先民们的生活也在从困乏贫瘠走向丰盈充足。
彩陶个头从小变大,代表着他们生活逐步富足剩余粮食可以储存;器型多变代表着彩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生活的能力在提升;彩陶纹饰从简单粗浅到繁复精美,由写实到抽象,代表着审美水平的提高;彩绘从单彩变为复彩,代表矿物认知和冶炼技术提升;贝叶纹的出现代表着贸易往来的频繁......
水崇拜应该是原始宗教起源,人们一方面要从水中捕猎食物,一方面要眼睁睁看着翻滚的暴雨山洪冲毁他们简陋的房舍田地,惊恐呼号也无济于事。于是某一天,某个人将水画在了彩陶上,希望通过自己对陶罐的掌控,达到想要控制水的某种心里安慰,久了,这也成了很多人的心里共识,他们纷纷效仿,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马家窑文化各种各样以水为题材的陶器......
马家窑文化水波纹
对水的畏惧,也让蛙在远古先民内心封神,在洪水肆虐的滔天灾难里,能顽强生存,还能有条不紊繁衍子孙,占据河流池塘,生生不息,在先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多渴望这种神奇的生命力,于是后来,我们也看到了各个文化类型中各种蛙造型的陶器。
蝌蚪纹
堆塑蛙马厂类型变形蛙纹
舞蹈纹彩陶、陶铃、陶笛、陶鼓......音乐、舞蹈在人类血液中自古就有,即使生活条件再恶劣,但人们表达喜悦和欢乐的形式亘古如斯,大河之舞中,人们在庆祝又一年的丰收,亦或是庆祝部落里又有新生命的诞生,大家发自内心的一起为新的希望祈福。
远古时代的舞蹈场景大河之舞
陶铃四孔陶笛
陶鼓远古的时尚,简单而直白,女人们对美的追求万年不变。陶珠链、松石吊坠、陶臂环......骨珠甚至兽牙,不管是沉重的还是曾经血腥的,只要能作为美的装饰,都会被狂热追捧。
几千年前的陶珠项链和绿松石吊坠
陶臂环
绘画、雕塑、音乐、宗教、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彩陶里的世界,是个宇宙,用心观察体会,会不断不断有新的发现......
最早的山水画最早的雕塑艺术最早的政治结盟道具青铜、玉器、铁器的出现,彩陶完成了历史使命,一点点退出了先民生活的主流,慢慢随着大西北的驼铃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这一段光华璀璨的人类远古之音,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耳畔......
(此文为馆小编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配图为天庆博物馆展品原图,转载请申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