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地开花:河洛大鼓、洛阳宫灯、关公信俗、唐三彩、洛绣、洛阳水席、杜康酿酒、洛宁蒸肉、汝瓷刻花、洛阳正骨等,覆盖民俗、曲艺、戏剧、舞蹈、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个领域。这些“非遗”项目各有什么特点?有何渊源?发展如何?今起细说端详。非遗小档案●名称:瀍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璎珞传统制作技艺●特点:璎珞是用珠玉穿成的饰品,款式多样●背景:璎珞源自佛教文化,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洛阳有悠久的历史端午假期,李艳和她的一帮同好在涧西区“练摊儿”,现场教人做璎珞香包,参与者众。不少人是通过电视剧《延禧攻略》知道璎珞的——剧中的女主角名叫璎珞。还有人把璎珞和流苏混为一谈,以为璎珞就是丝线编织的吊穗。其实不然。身为瀍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璎珞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李艳已经带头举办了50多场璎珞传习公益活动。她说,璎珞是一种珠宝饰品的泛称,包括头饰、颈饰、腕饰、臂饰、腰饰、脚饰,流苏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璎珞起源于佛教文化,与洛阳颇有渊源。璎珞服饰服饰璎珞何为璎珞李艳本是一名珠宝鉴定师,痴迷宝石,在洛龙区拥有一家珠宝店。她曾拜访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学习点翠、花丝镶嵌等首饰制作技艺,也曾跟着台湾的手作专家学习线艺。某日,洛阳民俗专家王支援提醒她留意一下璎珞,说璎珞集珠宝工艺之大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既有异域风情,又有中国文化,值得发扬光大。不学不知道,一学真奇妙。深入研究之后,李艳了解到,璎珞原是古印度的佛像装饰。佛经记载,“七宝璎珞”是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等名贵珠宝做成的环状饰物,可以佩戴在头、颈、胸、臂、腰、腿等处。出家人超脱物外,通常不佩戴饰物,不过,信徒们馈赠璎珞给高僧是戒律允许的。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王子,他璎珞遍体,没人觉得奇怪。菩萨佩戴璎珞接受供奉亦很常见,若过分计较这些身外之物价值几何,反而着了相。包饰璎珞包饰璎珞风靡中原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人到古印度取经,并在京城洛阳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璎珞作为一种舶来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北方。北魏迁都洛阳后,大兴佛教,大建佛寺,开凿龙门石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有一千多座寺庙,其中有一座璎珞寺,位于洛阳建春门外御道北(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一带),香火旺盛。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璎珞传入中原,得到了贵族女性的喜爱。由龙门石窟北魏石刻《帝后礼佛图》可见,当时的贵族衣着华丽,身上佩戴的璎珞款式丰富。隋唐时期,佛教鼎盛,璎珞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逐渐成为中国首饰的一部分。唐代女子热情奔放,喜欢华美夸张的璎珞饰品,镶嵌着名贵珠宝的金璎珞璀璨夺目,很受美女们青睐。从洛阳嫁到长安的美女杨玉环,“云鬓花颜金步摇”,打扮得婀娜多姿,在唐玄宗面前大跳霓裳羽衣舞,迷得君王神魂颠倒。金步摇作为发饰,其实也是璎珞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千多年前的贵族男女,无论中外,似乎都好以璎珞装饰身体、显示身份。唐代洛阳籍高僧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古印度无论男女皆“首冠花鬘,身佩璎珞”。而在《洛神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名画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古代贵族女子对璎珞的偏爱。此外,在古代的佛像上、书籍中,也常见璎珞饰品。宋代小孩佩戴的长命锁,通常用金、银、玉石、红绳等制成,形似璎珞。元代璎珞多以黄金、珍珠、琥珀、玛瑙、水晶、绿松石等制成,珠光宝气,令人目眩。当时还有可以披挂全身的网状璎珞衫,极其华丽。明清时期,璎珞多与长命锁、如意、护身符等搭配使用。《红楼梦》里贾宝玉出场时,脖子上戴着“金螭璎珞”。薛宝钗也有一个金璎珞圈,所缀金锁上刻“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此外,璎珞纹还成为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璎珞饰品一生追求李艳常参观国内外的珠宝展。她发现,近年来,很多珠宝品牌都在追逐中国风,融合中国文化元素的顶级珠宝畅销海内外。她与设计师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洛阳元素璎珞饰品,譬如“则天造字”系列首饰、“牡丹花”系列首饰,不但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也赢得了顾客的喜爱。目前,李艳组建的洛阳璎珞传习小组已有多名成员。她打算和众人联手复原《帝后礼佛图》中的璎珞,为洛阳的文化传承添一抹光彩。“首饰与人贴身相伴,不但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也涵盖了社会的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李艳说,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璎珞是丝路文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她愿一生追求璎珞之美,尽己所能为文化传承做贡献。本文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记者张丽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