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展览,因为时间限制,不可能在现场看的很仔细;所以会尽量多拍一些照片,回来以后再慢慢看并整理。现在手机的拍照能力还是不错的,在电脑上放大,可以看到很多细节,可能都是现场注意不到的。这个整理过程花的时间比看展的时间多多了,但我觉得非常必要,否则什么也记不住;而且非常有意思,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比较的过程,乐在其中??。前面分四次写下了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绿松石展的展品介绍,今天就来试着做一点总结和补充。我完全是个门外汉,只谈个人喜好,没有专业内涵。
首先还是来说一下这块铜牌,这次展览精美的展品很多,非常吸引眼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一)
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二)
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二’)
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三))
但其实展览中最具价值的,应属这块铜牌饰。绿松石色泽美丽,受人喜爱,但在各种宝玉石当中,算不上最为珍稀华美,其最突出的特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字:早。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玉石品种之一,在我国已有年的历史。而这件出自二里头的铜牌,就完美诠释了“早”这一特色。二里头这个词是值得大家记住的,因为现在普遍认为,它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都城所在,也就是我们的华夏之根了。在洛阳附近,最近建好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想去。绿松石更早的使用也有,但通常比较简单,主要是经琢磨的珠、管、坠片等;而到了二里头时期,出现了绿松石镶嵌青铜的工艺技法,看上图,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片粘嵌出突目兽面,设计精美、铸作精湛、镶嵌精致、图案精妙,历经三四千年依然完好无缺。那时没有文字留存,但从这块铜牌,不难想见当时文明的程度。类似的二里头铜牌饰有十几个,但国内仅存三件,其余均流失海外。所以这件展品堪称国宝,最值一看。
看这个铜牌,是不是和上面的牌饰形制基本一致,只是绿松石被省略掉了,一般认为这个是二里头铜牌流传到后世的缩减版,来自三星堆。
再来试着把绿松石的使用方法归个类,这是我自己的感觉咯,不专业。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整块的绿松石作出形状作为坠饰等,因为绿松石原料通常不大,所以这类坠饰也多为片形,看几个例子:
红山文化绿松石吊坠,和左边的玉石比较,颜色非常跳脱。
一对红山文化的绿松石鱼,是做耳饰的吗?好看??。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玉文化中心之一,最有名的是玉猪龙。
时代进入殷商,这一组是出自殷墟的绿松石饰,夔龙与鸟。
这个非常漂亮,比较大的一整块绿松石做成鹰的头部,配上金色的鹰身,华美威风,出自战国时代的鄂尔多斯,鹰顶金冠。
第二类,平嵌,就是由绿松石片镶嵌出与器面平齐的图案,前面说到的二里头铜牌就属于此类。
这件是上海博物院青铜馆的重器,摆放于入口处。镶嵌绿松石十字纹方钺,据考证出自夏朝,其十字纹分布均匀,似乎有某种寓意。
这一组是出自殷商,把手部分都有绿松石的平嵌图案。
战国错银嵌松石云纹铜方豆,河南
战国曾侯乙镶绿松石铜豆,湖北
战国错松石铜盖豆,山东济南
这三件都是战国时期的,看来战国时期虽然纷争不止,但总体的文化面貌还是很一致的。嵌绿松石是流行用于豆这种器物吗?而且都是有盖豆。
还有一类常嵌有松石的器物是带钩,常与错金银工艺同时使用。
错金嵌绿松石铜带钩,来自河南。看放大图,错金银搭配绿松石,非常漂亮。
下面一组也是战国松石金银错青铜带钩,出自河北邯郸。左边一个松石都脱离了,倒是可以看清楚图案。
第三种工艺也是镶嵌,但我觉得更像是一种点缀,可能会凸出器表,如用来表现动物眼睛等(本次展览中有不少这样的点睛之作),我就暂称之为点嵌吧。
比如这件四川战国时代的铜壶,壶身上点缀着一些绿松石,遥想当年,一定是青碧光灿,美丽异常吧。
下面这件很有特色,是一件战国时期的蛇衔蛙铜饰,据考证是一种车马具。造型非常独特,绿松石作为蛙背的点缀,自然的颜色??。
这件是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代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酒樽底部的三足成熊形,熊以肩乘盘,张口吐舌,形貌狰狞,通体镶嵌松绿石和衬以米色的水晶珠,与鎏金的器体相辉映,光彩夺目,颇为华丽。樽盘为宽平沿,盘底也有三个熊形足。
看??,熊身上的绿松石
使用绿松石的古老器物还有很多,希望有更多机会谛视它们,感受悠悠千载美的追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