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使用陶制文化历史已很久,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使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又经过数千年的岁月,人们将手工制陶从仰韶文化发展到庙底沟文化,经历了大约年的历史,到年至年中国出现了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距今─年,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鹿邑栾台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王油坊遗址等。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里所讲的“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是指在寿丘所制的陶器,就是龙山文化陶器,这种龙山文化陶器在制陶史上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舜在垣曲寿丘发明的龙山文化陶器不苦窳。从此,龙山文化陶器的诞生。后来又发展到成熟和鼎盛期。由于陶器精美实用、做工考究,曾一度成为上贡宫廷的御用品,它可以彰显出龙山文化陶业的辉煌,因为龙山文化陶器,一是轮制作业的开端;二是饰纹增加了方格纹和柳叶型纹;三是: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很少有次品。它开创了轮制作业之先河,在中国陶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1、龙山文化玉美人鱼
年代:商早期藏馆:北京故宫博物院
美人鱼(龙山文化-商早期)应该是用比玉更坚硬的材料琢制的,这件龙山文化玉美人鱼呈卧状,昂首摆尾造型生动,美人鱼双眼、两肢、后颈、腹部至尾都镶嵌绿松石。
这件玉美人鱼比例匀称协调,仔细看玉器上镶嵌的绿松石,非常薄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年,在金属工具没有出现以前,能够琢出如此完美的玉雕人像,可见其价值了。”在金属工具尚未产生之前,究竟采用何种工具来琢玉,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由玉器鉴定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张寿山先生书写的鉴定证书上除了简单介绍器形外还写着“此器世所罕见,绝无仅有,堪称国宝。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收藏价值”的字样。美人鱼的形象在《淮南子》中有记载,我国戏曲作品中也出现过,但是一直没有实物藏品,这个玉质美人鱼器形完美,工艺水平在当时也是顶尖的。”
2、嵌绿松石兽面玉璜
年代:商代尺寸:长36.6厘米,高6.7厘米,厚0.8厘米。
此件璜整体为弧形,扁平新月形,两端圆弧,两端有个一个钻孔,正面减地琢出菱形眼眶、以突起的圆形绿松石表示眼睛,眼眶上方有一条曲折的眉线。弓状口鼻线和边框,以绿松石二圆片镶嵌眼珠,二百余小方片镶填作地纹。并利用绿松石和玉料本身的色泽差异,构成了一幅简单的兽面纹。镶嵌绿松石的技法在我国二里头文化时在贵族随葬品中就已经出现,是一种古老而高超的装饰技法,商周到秦汉时期也是重要的礼制和装饰使用的常见用品,但是将两者结合的作品却较为少见,此件绿松石玉璜较好的结合了二者的特点,独具匠心的表现了古代技艺的精华。
3、绿松石鸟、兽形珠
年代:西汉藏馆:云南省博物馆出土地点: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1):高2.2、宽1.7、厚0.7厘米。
(2):高2、宽3.1、厚1厘米
(3):高1.9、宽2.5、厚0.5厘米
(4):高1.5、宽1.1、厚0.8厘米
西汉绿松石鸟、兽形珠4件,依其天然的形状,略加琢磨修饰而成,均经抛光,表面平整光亮,左上有件,绿色闪蓝,正面简略刻划,似一兽头之侧面相,背面平,有似衣扣的双孔,且贯通,当为兽头形扣;左下一件,翠绿色,整形似展翅飞翔的鸟,其因钻孔自鸟首至尾,当为有装饰作用的珠子,右上一件,淡蓝绿色,正面经简略刻划,似向下俯瞰的飞鹰,背面仅有一孔,且不通面,其用途待考,右下一件,灰褐绿色,整形似狐首,因钻孔自兽口至顶,为有装饰作用的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