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饰品的传世工艺

中国传统饰品工艺博大精深,七千余年发展的玉雕工艺、始于商代的花丝工艺、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蓝工艺、等等,从祖先留传下来的古代珍品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些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手工艺技法,绝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以及中国珠宝巨匠聪明才智的最佳见证。

最宏伟的金银器艺术——烧蓝

银烧蓝也称为“银蓝”、“银珐琅”,这种工艺是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主要应用在银饰件上。它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尤里奥填于银胎花纹上,在经过度到度的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13世界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传入中国后,兴盛于清代。

当代从事烧蓝工艺的艺人们对传统的工艺制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一件银饰品上,他们将掐丝、点瓷白、画珐琅、点银蓝等技法融会贯通,并制作出一批别具特色的艺术品。烧蓝不仅比景泰蓝更加色彩丰富,而且工艺上也有很大不同,烧蓝工艺首先是在银质胎面上通过磨压、勾与抬、镂空和焊接掐制银花丝等技术制成图案,而后在图案中点蓝、烧蓝,最后形成颜色艳丽的透明银蓝。你一定不知道,北海的九龙壁、天坛祈年殿等也是烧蓝的杰作,九龙壁中颜色不同的巨龙就是烧蓝工艺特有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

在我国北方地区,花丝、烧蓝相结合的工艺已被用在制作各类首饰和立体银摆件中。在银器上涂敷一层五光十色的釉彩的烧蓝工艺,为古老的首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图片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年间(-)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绿、浅蓝、红、黄、白等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识,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

最复杂的综合艺术——景泰蓝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6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关于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新的顶峰时期,,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又以蓝料居多,“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纸、磨平镀金而成。景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的结晶。它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1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

现在景泰蓝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有了巨大的发展,坚持着全手工制作的特点,而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景泰蓝是我国最传统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

历史最悠久的雕刻工艺——玉雕

玉雕是将玉石经过加工雕琢成精美的工艺品。

(将会有另外的章节单独讲述)

最华丽的宫廷艺术——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称为细金工艺,累丝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西汉后期金银制的小头饰开始盛行,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后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

花丝镶嵌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再通过推垒、掐丝、编织等工艺进行造型。它用料珍奇、工艺繁复,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它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再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将珍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宝,按照工匠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银首饰上,修饰出一个创意构图,它既可以独立造型,又能组合创意,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传统工艺之一,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丝工艺发展到今天,只有极少一部分花丝镶嵌技师,以个人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的加工,前景不甚乐观。

最传统的金属雕刻艺术——錾刻

錾刻这门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比花丝更早一些,它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起始于商代的青铜器。錾刻工艺品的造型,它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在金属上制作纹饰,以錾刻、镂雕为主,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錾刻技法有多种,它以其不同的錾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古今金属器上的纹样种类丰富多彩。

錾刻工艺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工艺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钳工、钣金、铸造、焊接等多种专业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己打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历史上的錾刻工艺多是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发展至今现在能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发罕有。

最“活力十足”的手工艺——点翠

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它常与花丝工艺相结合,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点翠工艺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种颜色艳丽的翠鸟的羽毛,然后才是承造翠活。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据说,翠羽必须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于变化,富丽堂皇又不失生动活泼。

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非常难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鸟羽毛稀有罕见,再加上环保等时代需求导致这项传统工艺几乎失传。现代所见的点翠工艺饰品绝大多数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精品。

上面图片是故宫博物院馆藏品:点翠嵌五凤钿,清,高14cm,宽30cm,重g。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

最精细的金银刻镂工艺——金银错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以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金银错工艺是铜文化与铁文化结合的产物,因为没有坚硬的铁器是没法在铜器上精细地刻镂,伴随着青铜器辉煌时代的逝去,金银错工艺也暂冷落了一段时期,后来,当这些昔日的金银错工艺品重见天日时,整个世界都为这一精美的艺术所倾倒,也衍生出玉、石、木、等更多材质的金银错艺术品。如今,金银错工艺经过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不断努力,最终将这失传千年的工艺全面恢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