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大臣也爱美,在清代赶早朝,不精心打

白癜风的症状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204/4530121.html

众所周知,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服装服饰上,独树一帜地将本民族的特色与汉族的传统做了巧妙地融合,特别是皇家及官员的朝服,既保留了象征着王权与帝王美德的十二章纹,象征官方威信和官员品级的补子,又改变了汉民族传统的宽衣博带的着装习俗,融入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箭袖和马褂,再配合上与众不同的帽式,组成了非常独特的服装体系。并且为了配合这套特有的服装体系,还专门设计了相应的,充满文化内涵的服装饰品,今天咱们就挑重点来给大家聊一聊。

一、代表着信仰的朝珠

估计朋友们在各种清宫剧中,已经发现满清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有戴“项链”上朝的习惯,而且是人手一串,是朝服的标准配套服饰,似乎重要的很。不错,这串挂在皇帝和大臣们胸前的“项链”确实是满清公职人员朝服的标配,不过它可不是单纯为了用于装饰的“项链”,它的学名叫:朝珠。

早在后金时期,也就是明朝晚期的时候,佛教便已经在满族盛行,并逐渐成为了满族的精神信仰。由于佛珠轻巧而便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进行礼拜和祈祷,非常适合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便受到了上至满族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青睐。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开始,就经常把佛珠作为珍贵且神圣的物品,赏赐给下属,渐渐地佩戴佛珠也就成了满族贵族的生活方式之一。

满清入关、统一中国后,接纳了汉族的传统礼制,规范了官员的朝服体系,同时也把原本的佛珠改进并且进一步礼仪化,形成了与朝服配套的,必不可少的配套服饰,同时也通过朝服和朝珠的变化,来体现等级秩序。

乾隆时期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中明确规定了皇帝的朝珠佩戴规范:

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黄色。

看来皇帝的朝珠种类还真是多,而且颜色各异,各有各的用场,在不同的场合如果用错了朝珠,那可是对天地、神明和祖先大大的不尊敬。而且朝珠虽然形式统一,但是设计却也精致,并非简单地串起颗珠子就完事的,每一串佛珠除了珠子之外,为了加强视觉效果,还夹杂了好几种其他的配饰。

朝珠除了皇室成员和后宫嫔妃可以佩戴之外,四品以上的官员也是可以佩戴的。只不过皇室成员的朝珠用料,不是名贵的东珠,就是千金难求的稀有而名贵的宝石,但是普通官员则只能用普通的石料、木料、兽骨。有资格佩戴象牙朝珠的官员,也应该被列入达官贵胄的行列了。

二、改良借鉴的朝带

即便是在今天,一条名牌名贵的皮腰带,也能成为某些喜爱追赶时尚男士们,炫耀身份和财富的资本。而腰带是身份的体现,这种传统,其实在中国是自古有之的。从战国时代起,腰缠玉带,便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只不过那时候的腰带,炫耀身份是辅,扎紧衣服,束住腰身才是主要功能。

不过到了后世,腰带的主要功能已经不是束缚衣裳,而是主要用来体现身份了,比如在明代,只有一品大员才能有腰缠玉带的礼遇;二品官员,就只能佩戴用犀牛角做装饰的腰带了,级别更低的官员,用来做腰带的材料自然就更不会名贵到哪里去了。

清朝的官服,借鉴了前朝的腰带制度,但是对前朝的腰带做了大胆的改良,称之为:朝带。

清代的朝带没有使用玉石作为材料,而是选用了金属。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将四块贵重的金属板串联起来,围在腰间。金属板上可以镶嵌各种装饰物。为了区别人员的等级,穿连金属板的丝线会用不同的颜色,皇帝用明黄色,宗室用金黄色,外戚用蓝色,八旗子弟用红色,即便迎面走来的人互相不认识,只要看看朝带丝线的颜色,对方是啥身份,应该用何礼数对待,当事人多少都会心里有数。

当然与朝珠同理,皇帝的朝带会根据场合和用途的不同,镶嵌各种不同的名贵宝石。比如用于祭祀的朝带,就会镶嵌青金石或黄玉,平时上朝用的朝带就会镶嵌珊瑚,平时燕居或者接见朝臣的时候用的朝带,则镶嵌红蓝宝石或者绿松石,并且在周边围嵌上珍珠作为烘托。

三、彻底汉化的荷包

其实满族没有入关之前,就有人人在腰间佩戴小包包的习俗。只不过那时候不叫荷包,而叫“法都”。制作法都的材料是鹿皮,作用是携带一些小型的工具,或者是干粮,以备他们在行军打仗,或外出狩猎时的不时之需,这也是为了方便游牧民族日常生活,而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既然是为了外出方便,携带的又是工具和干粮,可见这法都的容积应该不会太小,估计现在姑娘们拿在手里,用于装饰的手袋肯定不是法都的规格,说它是个腰间的挎包,估计还是蛮合适的。

满清入关以后,在进行服饰改良的时候,保留了腰部佩戴“法都”的习俗。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改变,满人再也不用出去游猎,也没有了带干粮的需求,腰间法都的装饰效果已经远远高于它的实用价值,而且制作法都的材料也不再是鹿皮,而是各式各样高档的丝绸,并且配上精致的刺绣。

即便没有受满族习俗的影响,汉族本身的服装配饰里,也是有“荷包”这一项的,只不过汉族的荷包都是用来装一些随身的小东西,而且造型精巧别致,款式各异,规格也大多小巧,是绝好的随身装饰品。与汉族女孩子必须精于女红一样,做法都的人,都是满族的女性。当满族姑娘看到精致异常的汉族荷包时,立刻被这巧夺天工的技艺征服了。没过多久,汉族的荷包就彻底替代了以前的法都,成为满清服饰上必备的一个环节。

只不过在佩戴和使用方式上,满族荷包与汉族荷包还是有不少的区别的。对男士来说,他们保留了当年佩戴法都的方式,一直是佩戴在腰的两侧。但对于爱美的女士,佩戴的方式可就多种多样了,有些女孩子为了炫耀自己的手艺,或者荷包的精美,就把它们直接挂在衣襟或者领口的显眼位置,炫耀的同时,也是在烘托自己如花似玉的容颜吧。当然荷包里的内涵也早已从野战工具变成了香草或者随身的小玩意儿,从硬邦邦的干粮变成了心仪的小零食。

关于清代服装配饰的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吧。看来清朝的皇帝,不仅朝珠多,朝带和荷包的数量也不少,而且每件都会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每次上朝这一身的珠光宝气,再加上琳琅满目,估计能晃得下面的大臣们不敢睁眼或者抬头,如果那时候要评比京城里最靓的仔,那不用说,肯定是非皇帝陛下莫属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