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国宝会说话,涨知识增文采神器,好

1、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

古人参照自身捏塑出的形象,比它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2、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贾湖骨笛的影子,也许一直在背景处低吟着历史的回声。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3、陶鹰鼎:陶,醉了六千年

捧着陶鹰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一抔中华文明起源的泉水。

陶,是时间的艺术。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们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

今天的我们,在感叹生活太快,时间不够用时,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

假如陶鹰鼎会说话,它也许会告诉我们,六千年前它在熔炉内外的日日夜夜吧。

今天,它就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着天工造化,展示着巧技神思,也展示着属于它自己的肌肉萌。

4、龙山蛋壳黑陶杯:0.2毫米的精致

耗费如此的人力物力去达到一种极致,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也许作为礼器,才能合理地解释蛋壳陶的存在,用规范化的系统与工艺、极致的器物来表现祭祀中虚幻的礼,这是权力与等级的诉求。

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带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无限敬畏、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意。

5、红山玉龙:寻龙玦

海阔天空中,仿佛万物同源。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

这块玉成为我们身体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时光中飞翔,起舞。

6、凌家滩玉版玉龟:玉中谜藏

有人说它和星象学有关,有人说这是数字起源的数字卦,也有人说它和历法相关,还有人说,这是传说中的洛书。种种猜测都指向人类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与文化。

玉龟和玉版,表面上给我们呈现出的似乎就是最简单的数字和方位,而真正深入了解它时,才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数位及宇宙系统之谜。

这些图形符号就如同暗藏的自然规律的密码,却逐渐被我们忽略,遗忘。

7、良渚玉琮王:神之徽章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神人的姿态尤其令人迷惑,双臂上耸,曲肘,五指张开,一副缩头前倾的模样。它是驾驭神兽的天神,还是神兽化身的人形?兽与人,究竟是不同的神,还是同一个神的不同面相?

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化,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互动与流转?

这双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8、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金玉共振

上挑的眼眶里,一双浑圆的眼睛,透过三千五百年的时光与你对视,它是谁?是龙是虎?是牛是鹿?是鸮是熊?它似乎也在持续向我们提问:你,是谁?

上古神兽目光如炬,凝视它的眼睛,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

它们沉默无语,它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的王朝的眼睛,依然看着人来人往,星辰轮转。

9、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

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

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10、后母戊鼎:国之重器

鼎所在之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作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

鼎逐渐成为象征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等相关的词,成为庄严尊贵的指代。

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辉煌与强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