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4年之前,蒙古早期,以及灭金之后的

关于蒙古族的古代历史大致上可以分为早期蒙古、大蒙古国、元朝、北元(明代蒙和清代蒙古几个阶段。为何选择以年为界来分析早期蒙古的金银开采和冶炼主要是之前蒙古人的活动中心还是在北方大漠草原上,年正月,大蒙古国和南宋联合灭亡了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占领了原金朝控制的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这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促进了大蒙古国的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一、蒙古早期的金银开采及冶炼

蒙古是古代中国塞北草原上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从她登上草原舞台伊始,就决定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她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较中原汉族相比,蒙古以及其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明进程较为缓慢,这是由他们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构成决定的,但是在10世纪开始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古代蒙古已经完成了由低度文明时期向经典意义上文明时期的过渡。

同样,在这一时期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当窝阔台合罕的军队攻下汴京占据河南大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发生碰撞之时,蒙古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也是研究古代蒙古金银矿产的重要时间点。

弘吉剌惕部的起源传说也证明这一点,由于他们生存的地区在长城北部,地缘上更靠近农耕地区,贸易行为较多,对金银的接触肯定比蒙古的其他部族更为频繁,因此上才会出现这种隐喻,这也说明了为何弘吉剌惕部不被承认曾经与其他蒙古部族一起打过铁、拉过风箱,毕竟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那些蒙古部族要优越得多。

由于材料的限制(包括考古材料),我们无法证明古代蒙古已经具有开采冶炼金属、尤其是冶炼金银的技术与能力。但是正如这些游牧民族有时会离开草原,侵入到农民的土地上一样,“他们的动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意地要抛弃他们那种习惯了的周期生活,他们是在机械地适应一些他们所无法控制的力量。”当这些蒙古部落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受到了其他文明的影响,也是有可能掌握金银的开采与锻冶技术的。

尤其是那些与周围其他类型社会经常接触的部族,那些在蒙古草原上较蒙古发展得更早、更为强大、更靠近农耕文明的部族,如蔑儿乞惕部、塔塔儿部等,他们更有可能掌握金属的开采冶炼技术。成吉思汗的部族在统一整个蒙古草原过程中,多次与这些部族交战,曾经从这些部族手中掠夺过金银器物。

可见,在这些部族已经将金银用作日常用品之时、甚至用作婴儿用具之时,蒙古对金银的拥有还是极为有限的,成吉思汗的部落将金银视为极为珍贵的财富。可见,早期的蒙古部族即便有开采金银的行为,也应该是罕见与偶然的。

这时的蒙古社会还处于停滞的状态,但是随着生存资源的不足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为了响应并应对这些挑战,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跃跃欲试的、积极迎接的新阶段。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族、统一蒙古草原步伐的不断前进,蒙古部族的游牧文明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向前发展。

二、蒙古灭金前后的金银开采及冶炼

年成吉思汗在大忽里勒台上得到了“成吉思汗”这一尊号,同时也在会议上宣布了“大扎撒”,建立起一套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权组织机构,其中“惟以万户统军旅,断事官治政刑”。整个蒙古草原被统一起来,蒙古也不再是各部落的总称,而是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统一后的蒙古,以十进制的什户、百户、千户、万户为单位,以地域区分,分别归属于不同的贵族来领导,民户们在指定的范围内游牧,不得迁移到别的地区去,违者则被处死。

这样一来,原来分散在草原上的部族被集中起来,消弭了之前的纷争与仇恨,缓和了之前的各种矛盾,不同部族空前地团结起来凝聚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古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各部族之间的矛盾,而主要集中在如何获得生存资源以及处理周围各国关系与矛盾之上了。

大蒙古国的建立导致了当时各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此时周围各国对待蒙古的态度大体上有两种,一是见到蒙古的强大愿意臣服,希望受到蒙古的庇佑,一是不愿见到蒙古的强大,希望将蒙古扼杀在摇篮中,甚至原本较为友好、通商往来的国家也开始敌视蒙古。

在这种情况下,加速强大、消除隐患就成为了必然,成吉思汗首先收服北方的林木中百姓,而战争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消除隐患,同样也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财富,如《史集》中所说那样,“把他们的家人、财产、马群和畜群洗劫一空。”

尽管成吉思汗在《大扎撒》中规定了民户有承担赋税的义务,并向民户征收赋税。但是游牧生产所能给予的产品也仅仅是猎物与牛羊,这并不能满足此时南征北讨的国家机器的开支,于是对外扩张掠夺,尤其是对金银的掠夺以及金银产地的占领成为了战争的主要目的。

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蒙古领土也不断扩大,此时蒙古金银开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收复西域各国,占领西夏、花拉子模。

如果说蒙古对金发动战争是因为仇恨,那么对西夏以及花拉子模发动的战争则完全是因为财富。畏兀儿、哈剌鲁等西域小国的归顺使得蒙古的领土与花拉子模以及西夏接壤,这一则是加速了蒙古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

尽管在与西夏、花拉子模交战期间,蒙古也多次与金国交战,但这四面出击的结果竟是全面胜利,经过至年间的多次战争,西夏与花拉子模先后并入了蒙古的版图,西夏同花拉子模的金银矿产也落入了蒙古手中。西夏本有金银矿产,这一点在《天盛律令》、《圣立义海》中都有记载,但是产量有限。

与对待西夏完全不同,蒙古对待征服的花拉子模则是采取了派遣达鲁花赤与回回人共同管理西域。在萨曼时期的花拉子模金银矿产比较丰富:呼罗珊地区,“在其地发现有金矿和银矿,以及从中采取的宝物”;撒马尔罕附近的费尔干纳“夙以富于矿产闻名,阿赫锡凯特附近、奈卡德以及其他一些地点出产金、银;

莎赫附近出产水银、上奈斯亚出产焦油、石棉、金、银、绿松石、铁、铜与铅”,全无城镇的“布特姆中还出产金银矾类和硇砂。”,同样瓦罕与谢勒吉地区也出产银。由于材料的限制,有关西辽统治时期的花拉子模以及蒙古统治时期的花拉子模金银开采的情况暂时不得而知。

由上可知,在蒙元统治的前期,蒙元帝国西北部诸汗国封地的经济经历长期战乱之,在蒙古人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管理下正在逐渐的恢复与发展;尽管因材料所限无法得此时的金银矿冶的具体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原西域诸国的金银矿产回复生产,所产出的金银数量也满足不了本地市场的需求。

2、攻占金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后,作为金国与蒙古之间的缓冲地带守御者汪古部归附了蒙古,蒙、金两个原本之间积怨已久的国家直接接壤,战火随即燃起;历经二十几年的战争,最后以金国的灭亡而告终。

这一阶段,蒙古主要依靠招附的汉人世侯管理占领的金国故地,这种做法显然对于恢复战火蹂躏后的经济很有帮助。这些大小世侯对管下的民户无不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方法,人民因此得以喘息。但由于成吉思汗的四面征讨,使得蒙古军费激增,蒙古对占领地民户的徵发更是毫无限制,对金银的搜刮尤甚。

金统治时西的白银矿藏不仅限于震武军,平陆地区也产白银。唐州地区在宋朝时期就有银场,《元丰九域志》就曾记载,唐州湖阳县有“花一银场。”而嵩银矿在明朝时仍有产出,足见白银储量的丰富。中原、后地区如此充足的金银矿藏,必定会引起蒙古的觊觎,早在成吉思汗攻占、河北地区时就进行过开采,大量金银原矿甚至未经冶炼,就通过商队运输至西亚贸易。

在蒙古与花拉子模开战前,成吉思汗就曾派出商队携带着“中国矿所出之天然金块,大如驼峰,需车载以行”抵达河中。蒙古人对金故地金银矿的开采其实一直在进行,只不过“元初,取民未有定制”,所以典籍也就没有记载。

窝阔台继承汗位之后,设立十道课税所,“命河北汉民以户计,出赋调,耶律楚材主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赋税征收制度。同时,对金银矿冶的开采也设官进行管理并形成制度,对西、河南地区的金银开采也加大了力度。

谢睦欢在窝阔台时期,就曾“官至太原路金银铁冶达鲁花赤”。此外,不单太原路(道),其它各道也有银冶;张致在锦州反叛时,史天祥“会契丹汉军擒关肃,复利州,杀刘禄于银治”,可见在辽东地区,蒙古人也设置了金银矿冶机构。

蒙古不仅设官管理金银矿冶,同时也加大了开采力度,中贵苦木思不花曾“奏拨户一万以为采炼金银、栽种葡萄等户”,最后是以河南流民充此劳役,充实了战后的后地区。充任淘金户的人数既多,金银开采数量也就上涨,元太宗十一年(年)的银课定额就曾达到四万四千定之多,“商人奥都剌合蛮买扑中原银课二万二千锭,以四万四千锭为额,从之。”

可见,在蒙古灭金前后,在金国占领地就已经进行了大量金银开采,延续了金国占领地之前的金银开采,并且加大了开采力度;西域花拉子模等地,虽因材料限制无法得知具体的金银开采情况,但是金银矿藏丰富,加以蒙古采取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相信应该也有金银开采,这一点有待新史料的发掘;但由于蒙古对西夏采取了残酷的统治政策,使得河西地区的金银开采遭到了破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