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玉器特征及鉴别

一、传统延续与风格嬗变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加剧,王莽改制失败,长江、黄河流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战争的火焰中,刘秀起兵南阳,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公元25年,刘秀重建了汉朝,称光武帝。因建都在长安东面的洛阳,史称东汉,同时又因其在西汉之后,故又称后汉。东汉至公元年灭亡,历时约年。

东汉心形玉佩

从总体上看,东汉玉器继承了西汉玉器传统,数量和品种有所减少,丧葬玉的使用有严格限制。

东汉玉器无论是玉料的选择,还是造型、装饰、用途,甚至加工技法,都与西汉玉器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总的印象是共同点大于相异点。故有些学者将西汉玉器、东汉玉器统称为汉代玉器。

从已有玉器资料看,东汉玉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大为减少,不仅礼仪玉、装饰玉减少,连丧葬玉也有所减少和限制。西汉时期争相摆阔的丧葬使用的玉衣,到东汉时期朝廷不得不对玉器的使用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强调使用等级,明确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可用银缕玉衣,公主可用铜缕玉衣。其他类别的丧葬玉,如九窍玉、玉蝉、玉握、玉塞等,也比西汉时期有所减少。

东汉玉猪

东汉玉器的数量、品种比西汉大为减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东汉初期经济受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影响,各行各业遭受重创,东汉经济元气大伤,很长时间未能恢复。经济萧条势必会影响玉器的生产和销量。玉器是精神消费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有经济发展到相当富裕的程度,玉器才会得到发展。

二是鉴于西汉奢侈用玉,争相攀比,用玉毫无节制,导致国家财富大量浪费,加深社会矛盾,爆发农民起义,加速西汉灭亡的经验教训,东汉统治者对玉器使用者加以限制,如对玉衣的使用等级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统治阶层对用玉的限制,影响了东汉玉器的发展。

三是西汉末年农民战争中,出于报复心理,一些大墓埋葬不久即被盗掘,用于丧葬的大量玉器,原本是冀望尸骨不朽,转世成仙,结果却诱发盗墓猖狂,反而人土不安。严重的盗墓现象,也影响了东汉丧葬事业的发展。

东汉玉辟邪

二、宝玉与玉宝石

从数量上看,东汉玉器似乎没有西汉玉器强盛,但在玉料的选择上,较西汉严格及多样化,尤其是玉材的色泽,给人们印象最深的特点,是宝玉与玉宝石共同使用。

从玉器的特性来看,东汉使用最多的是昆仑山脉的和田玉。由此可见自西汉对西域实施控制以来,和田玉料已大量进入中原。

东汉时期的和田玉,主要用于琢制贵重礼仪玉及高档艺术品。实用的玉器,有玉璧、玉环、玉瓶等。东汉使用的和田玉以青玉、青白玉为主,也有少量的白玉。一些级别较高的墓葬有用和田白玉(有的还是羊脂白玉)雕琢而成的丧葬玉或辟邪玉。如河北省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和田白玉玉猪、玉琀蝉。东汉的玉刚卯、玉司南佩等辟邪玉,也用和田白玉琢制。

东汉出廊龙纹玉壁

用和田白玉琢制丧葬玉或辟邪玉,是东汉出现的新潮流,这与东汉以前将高档和田玉只用于雕琢装饰品完全不同。这可能与白玉不易受沁变色有关,因为用这样的玉作丧葬或辟邪之用,不腐朽,不变色,更能体现丧葬与辟邪的观念。由此可见,东汉儒生是推崇和田白玉的,否则不会赋予和田白玉如此多的深刻含义。

除和田玉外,东汉时期还大量使用过陕西、河南、湖北一带的地产玉,多为青玉,内部多含有杂质。这些玉料由于材质欠佳,大多数用于琢制大件丧葬玉或小片镶嵌玉。

东汉时期的玉料,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广泛应用软玉的同时,还选用了其他不同色泽的玉宝石,如玛瑙、水晶、绿松石、琥珀、青金石等。这些玉宝石会雕琢成小件装饰玉,如熊、鸽子等,也有用于铜器、漆器、木器表面的镶嵌,还有用水晶作剑饰的。玉宝石的选用,不仅丰富了东汉玉料宝库,同时也有利于对玉宝石的开采使用。这类玉宝石大多产自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的来自西城,如青金石等。

东汉龙形玉环

三、器形与装饰

东汉玉器在继承西汉玉器传统的基础上,其造型与装饰花纹,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札仪玉、装饰玉、丧葬玉的调整与减少,辟邪玉的出现,是东汉玉器造型的新特点。吉语文字玉器的出现,故事性装饰图案的涌现,是东汉玉器装饰的两大新形式。

东汉出廊云龙纹玉壁

东汉对礼仪玉进一步的压缩,只存下玉壁一种了。大件礼仪玉璧,多出土于诸侯王陵墓中。东汉礼仪玉壁,壁两面大多数琢满谷纹、蒲纹,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由西汉谷纹衍化而来的乳丁纹。乳丁纹是反映东汉玉器装饰技艺水平的花纹,不仅花纹饱满,而且均衡、疏朗,每个乳丁琢磨得非常光滑。东汉玉璧主体花纹是乳丁纹,有的还分内外两区,内区饰乳丁纹,外区饰螭龙祥云纹,或阴刻,或浮雕,变化颇多,琢制精美。壁的内外边缘呈凸弦纹状,弦纹一般较宽。这是玉璧边缘内的主体花纹。东汉贵重玉壁多出廓,即在壁的外缘镂雕精美装饰花纹,多在壁的上端,呈三角形状。少数玉璧在上端出廓外,还在壁的两侧边缘出小廓,这是沿袭战国以来的传统手法。玉璧上端出廓部分,多镂雕双蟠龙衔珠纹,或饰双龙环抱吉语文字纹饰图案,布局严谨,图案精美。东汉玉璧出廓普纹或文字线的中脊,都有一条流畅的细阴刻线,这是鉴定东汉玉壁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东汉出廊谷纹玉壁

东汉的装饰玉与西汉一样,还可分为首饰玉、服饰玉及剑上玉饰三大类。东汉佩挂的装饰玉种类和数量比西汉少,主要有玉环、玉璜、玉觸、心形玉佩和玉舞人等。

东汉玉环与西汉玉环一样精美,但其花纹比西汉简洁、精练,有的螭龙成环,有的环圈内镂刻龙凤图案。东汉玉环花纹上,多有细阴线刻描,这与西汉玉环图案主要通过花纹形体表现略有不同。

东汉的玉璜、玉鳩、心形玉佩,玉舞人,数量较少。装饰玉佩中值得注意的是扇形玉佩,由西汉的鞣形玉佩演变而来,但与西汉心形玉佩也有不同。东汉早期的韘形在环佩中间清晰可见,只是由心形变为椭圆形,并由竖置改为横置,当中的圆孔演变为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东汉晚期辣椒形玉佩两侧的附饰,也发展成为环绕玉器的透雕纹饰,形象比韘形佩更加俏美,显示出东汉玉器注重器壁外缘装饰的手法,不仅使玉器增加了空灵之美,同时更使玉器形态灵活多样。

东汉玉剑饰不如西汉流行,并且很少见到成套的玉具剑。

东汉丧葬玉除玉衣外,其他的仅见玉蝉、玉猪两类,除玉料与西汉不同外,其造型装饰也不同于西汉。东汉玉蝉的头部呈山峰状,双眼突鼓,犹如脱离身躯,双蝉翼斜收,身体更加修长,蝉翼尾部尖锐,“汉八刀”劲道流畅,头与身部的凸弦纹更加刚劲有力,呈现出东汉玉雕“小刀也阔斧”的艺术风格。

东汉玉刚卯、玉严卯

东汉的另一丧葬玉,可爱的玉猪,时代特点非常明显,一改西汉玉猪形态逼真的写实风格,向抽象、写意方向演变。身体均为圆柱形,呈卧伏状,头、尾两端平直,腹部也呈水平状,以“汉八刀”阴刻线琢出猪的双耳、四肢及各部位轮廓。一般琢小三角形突出尾部,上琢小孔。由此可见,玉猪除用于丧葬外,一些精美的玉猪也用来系挂或把玩。

东汉新出现的玉器除辟邪玉外,还有刚卯、翁仲、司南佩等。

东汉辟邪玉,一改西汉嘶鸣爬行的状态,琢成昂首、张口及怒吼状,以浮雕与细阴线刚柔相济的雕刻技法,并琢出生动的双翼。神兽能飞行,这是汉代羽化成仙思想在玉器上的反映。

东汉玉刚卯,玉质洁白细润,长方柱体,形体较小,中穿通心孔,四面阴刻颂扬刘家天下的吉语文字。安徽、江苏等地一些级别较高的东汉墓葬中,就出土了东汉玉刚卯多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成为鉴别大量传世玉刚卯的标准参考玉器。

汉代玉羊、玉猪

东汉司南玉佩,呈两长方体相连状,中间有凹弦纹,上端浮突小勺,呈古代司南状,是东汉特色的辟邪玉。

由于玉硬度高,同时又光滑,在玉器表面刻描花纹不容易,而要雕刻规矩的文字更不容易,故在玉器上出现文字是很少的,东汉以前仅有少数玉印刻有印文。东汉时期在玉雕加工技艺提高的同时,出现了用吉语文字装饰玉器的新形式。常见的吉语文字装饰在刚卯、玉璧或陈设玉雕艺术上,形式有浮雕和透雕两种,流行语有“宜子孙”“长乐”“长宜子孙”“延寿万年”等子孙昌盛类语或辟邪吉语。

东汉玉器装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装饰图案。东汉以前玉器的装饰图案,有的非常优美,但大多数为单体形,主题内容比较单一。东汉时期玉器镂雕装饰趋向复杂,内涵丰富,有故事情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长宜子孙玉胜,上面既雕刻有“长宜子孙,延寿万年”吉语,同时又透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构成了一幅天人祥和的瑰丽画面。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玉座屏,由四块镂雕玉片拼成,屏片镂雕阴刻西王母、东王公形象,并有仙人吉鸟瑞兽相伴,构成了一个神仙世界。另外,一些玉壁上双龙环抱“长乐”“宜子孙”等文字,也均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是布局严谨的吉祥图案。

汉代玉剑首

四、图案美与线条美

在中国玉雕工艺史上,东汉玉器工艺继承了东周及西汉琢玉的优良传统,琢玉技艺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汉玉器加工技艺,具体表现在镂空技艺的进一步提高、细部加工更加精细、细阴线刻和“汉八刀”的娴熟运用。因此,东汉玉器数量、品种虽不多,但其造型精巧,花纹精细,加工技术完美,玉器的图案美与线条美,在中国玉器史上别具一格。

从东周玉器开始广泛使用镂空技艺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镂空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东汉玉器镂空技术作为玉器工艺史中的一个发展阶段,雕刻出了时代的烙印。与西汉玉器镂空技术相比,东汉玉器镂空技术更细、更精,图案更加紧密严谨,无论是双龙戏珠、双龙环抱吉语文字,还是东王公、西王母,都出现了空隙小、图案密、花纹生动的显著特点。相比较而言,西汉玉器镂空间隙稍大,线纹略粗,图样偏大。

汉代玉剑首

与镂空技术同步完善的东汉玉器细部加工,也比西汉玉器更加精细完美。西汉玉器图像讲究气势,强调形体之美,而图像雕琢相对欠佳,玉器的细加工常被忽略。东汉玉器注重图案之美,把握构图的严谨性和图案的完整性,因而细部加工十分精细,无论是镂空花纹阴部细处的琢磨,或是玉壁地子的磨光,还是图像细部的刻描,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东汉玉器在完善镂空技术的同时,也特别注重线条的运用。所饰线纹,既不是商周时期广泛流行的双阴线勾勒纹,也不是东周至西汉时期盛行的曲云纹,而是细如毫发的纤细游丝纹。西汉玉器上也有细阴线装饰,但多为短线条,且线痕粗而深。东汉细阴线细长,线痕浅,线路更加优美,有流动感而无断续感。东汉玉器上常见的细阴线刻纹,学者习惯称为“游丝纹”,古玩界则称为“牛毛雕”。东汉精细流利的游丝纹,常作为动物图像细部装饰,或作羽毛,或作翎纹,道劲流畅,纤毫毕现。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玉器上的吉语文字笔画,也常用细阴线进一步刻描,使其更为醒目。

汉代玉猪握、玉鱼握

东汉玉器在完善镂空图案美和阴线装饰美的同时,对“汉八刀”的运用也比西汉成熟,使东汉玉器呈现出刚柔相济的装饰特点和琢玉技艺。东汉“汉八刀”工艺主要运用在玉蝉、玉猪、玉人等小件玉器上。一件件小型动物玉器,仅寥寥数刀,就能将其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汉八刀”粗犷有力,干净锐利,毫无拖泥带水之呆滞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东汉玉器加工技艺的细腻、灵巧与娴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