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钗钿合棘轮效应,唐朝珠宝诉说盛世繁华却

盖博士盖百霖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23.html

《长安十二时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盛时期的大唐王朝,开放包容,多元自信,奇幻瑰丽,这种盛世是一个全景盛世,囊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甚至领土版图,这时的大唐人对外来事物,本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吃胡食,穿胡衣,欣赏奇花异草,饲养奇珍异兽,人们崇尚自然美,特别是女子崇尚丰腴美,服饰新颖,妆容艳丽,繁缛奢华,特别是琳琅满目,璀璨夺目的珠宝宝石使人们惊叹于大唐的气象和潮流。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时期,虽然出产金银,但产量不多,绝大多数的珠宝宝石都是舶来品,那么唐朝宝石珠宝都从哪里来的呢?为何应用如此广泛呢?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下唐朝的珠宝宝石。

盛世繁华的唐朝,可以说是珠宝的世界,珠宝的用途涉及到大部分领域,无法细分其领域,但从文化生活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世俗生活用途和宗教生活用途。我们先来了解下珠宝的用途有哪些?

在世俗生活中的应用

首饰和配饰,唐人佩戴珠宝首饰,不仅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更能彰显女性的雍容华贵,几乎所有能想到的首饰和配饰,都有珠宝的材料,种类繁多,例如妇女用的发钗,根据珠宝材料来划分,可以分为,黄金钗,水精钗,白银钗,珊瑚钗,琥珀钗等等,发簪有水晶簪、玳瑁簪、犀簪,头梳有犀梳、象梳等。当然,这些首饰都是非常昂贵的,普通百姓人家很少有人用,只在上层社会中流行。

唐朝不仅女人钟情于珠宝,男人也流行佩戴珠宝,在唐朝的宴会或者朝廷的朝会上,贵族和官员们喜欢佩戴用犀牛角制作的腰带,而皇帝也喜欢将犀带赏赐给大臣。

《全唐诗》记载,白居易“犀带金章荣贵身”,元稹“犀带金鱼束紫袍”,《旧唐书》记载,“度望门再拜,衔涕而辞,上赐之犀带。”

不仅文人墨客喜欢珠宝配饰,当唐宪宗赏赐给大臣裴度犀带时,这不仅是荣誉象征,更是身份地位的肯定,根据唐律规定,不同的官位佩戴不同级别的犀带。除了腰带之外,外来珠宝还被制作成价格昂贵的宝玦、玉佩。

生活用具,大唐珠宝是罕见品吗?当然不是,外来宝石随处可见,被唐人制作成日常应用的生活器皿,例如玻璃杯子(天然玻璃)、琥珀杯子、水精杯;除了杯子之外,珠宝和宝石还被制作成樽、盏、盘、碗、钵、瓶等器皿。对于这些珠宝器皿的记载,《全唐诗》、《旧唐书》中留下了大量的笔墨。

康国进贡水精杯“遣使贡献锁子甲、玛瑙杯、水精杯”《旧唐书》;李白,“玉碗盛来琥珀光”,岑参“酒光红琥珀”,元稹“杯夸玛瑙烘”,杜甫“春酒杯浓琥珀薄”。

室内装饰和床上用品,唐人经常会拿宝石来进行室内装饰,就拿镜子来说,唐朝不全是铜镜,还有玻璃镜,琉璃镜;用珍珠、玳瑁、瑟瑟、水犀、水精等宝石制作的门帘和屏风;唐玄宗时期,为了讨好杨贵妃甚至拿瑟瑟宝石来装饰车马;唐懿宗下嫁同昌公主,乘坐七宝步撵也是用这些宝石制作的;而武则天则用玛瑙、珍珠、琥珀、犀角、水精、象牙、砗磲等宝石制作七宝帐。

宝石的其他用处

唐朝宝石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以上用途外,还有文房用具(玻璃砚台、象牙笔管、犀角笔筒);美容药用,用珍珠粉制作洗脸用的澡豆,具有美白养颜效果;用珊瑚做的去的药膏,琥珀被用来制作利尿的药物,砗磲有解毒的功效,犀角用来治理伤寒和脚气等等,这些都被记载在唐代的医书中。《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备急千金要方》。

宗教生活的应用

珠宝、宝石除了在世俗生活用应有较为广泛外,宗教生活更是离不开珠宝,宝石,例如在佛教、儒教、道教中几乎成了必需品,有的甚至上的宝物和精神象征。被佛教推崇的至上宝物佛教七宝,就有玻璃、砗磲、珍珠、玛瑙,、砗磲、赤珠等等。佛教、道教的念珠、香炉,幡幢缀饰,菩萨衣装饰,存放佛骨舍利的器皿等,都有宝石材料;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念珠就有白水晶念珠、琥珀念珠、玛瑙念珠;安乐公主制作的百宝香炉(琉璃、琥珀、玛瑙、珊瑚等)。

唐朝外来宝石来源

唐朝宝石和珠宝来源非常广泛,除了自产之外,绝大部分都由外部供应,来源非常广泛,根据来源地区划分,可以分为西亚地区(大食、波斯国)、南亚地区(天竺国、狮子国)、中亚地区(康国、石国、吐火罗)、地中海地区(拂菻国)、东南亚地区(林邑国、真腊国)、东北亚地区(倭国、高句丽)、非洲地区(拨拔力国)等等。

不同地区向唐朝廷输入不同的宝石,例如大食国的红宝石、绿松石;拂菻国的夜明珠、琥珀、砗磲;林邑国,真腊国,天竺国、狮子国犀角、象牙、玳瑁等有机宝石,狮子国也是唐朝廷唯一的金刚石供应地(天竺被误认为是金刚石供应地),康国和石国,瑟宝石(又名宝玉),吐火罗国的玛瑙,箇失密国的火珠,拨拔力国的象牙、犀角,倭国的玛瑙等,这些国家中波斯国是出产宝石最多的国家之一,大食国的宝石业非常发达。

《通典》记载波斯“有珍珠、琉璃、金银、玛瑙、金刚。”《旧唐书》记载波斯国“出珊瑚树,琥珀、玛瑙、玻璃、火珠、琉璃……。”《诸番志》记载“大食国出象牙,所产象牙品质极好。”“真(珍)珠出大食国之海岛上。”“琉璃,出大食诸国。”

唐朝宝石业为何如此发达?

唐朝外来宝石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来源地非常广泛,从周边的藩属国,到中亚地区,地中海地区以及非洲海岸,都有其进口渠道,这与唐朝政策开明,社会风气开放,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发达的海陆交通路线,繁盛的贸易有关。

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宝石,在贸易交易中需要一个强有力而又高效的机构进行管理,唐朝廷为了促进宝石的交易,设立了管理机构,在港口设立市舶使管理贸易,在内陆的边境地区设立互市,并且出台一系列的商贸政策,鼓励中外贸易交流,从而促进宝石贸易繁荣。

当然,有买才有卖,正常的商品贸易交流中,永远都是买方市场,大唐王朝宝石贸易需求量大,还与宗教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有唐一朝,儒教、佛教、道教相互融合发展,在各种宗教仪式、宗教生活中,需要大量的宝石,而唐朝百姓又深受胡人文化影响,风气开放,对奇装异服,绚丽多彩的妆饰品有着崇拜的心理,富裕的生活,使得宝石不仅成为身份的象征,更是精神追求。

外来宝石进入唐朝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将非洲,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宝石引入唐朝境内;另一个是通过河西走廊、途径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引进西域和西亚诸国的宝石,如此发达的商贸通道,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力和经济实力来支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唐朝的繁荣,是一个全盛的时代。

宝石业高度繁荣的背后预示盛极而衰(棘轮效应)

珠宝宝石虽然用途很广,但毕竟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当道教成为唐朝国教,当佛教流行于上层社会时,宝石应用量巨大,上行下效,奢侈成风,极易引起攀比之风;宗教仪式,衣装服饰,妆容面饰,室内装饰,生活用具,文书用品,……等等都需要珠宝装饰,例如法门寺出土舍利宝函,其奢靡程度令人咋舌,上层的奢靡消费,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由皇室带动的社会奢靡之风,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矿业,手工业的发展,为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这种棘轮效应远没有负面效应大;皇室作为统治集团,其奢靡消费所用的财富都是底层百姓劳动纳税的成果,都是普通百姓用血汗换来的,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这就造成了社会不安因素,当百姓受剥削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集中爆发,安史之乱就是最好的见证。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侈浪费的生活,容易滋生朝廷的腐败,有交易就会有不公,有不公就会有派别,就会造成各个派别相互攻伐,朝廷政权犹如一盘散沙,自上而下,士兵也被奢侈生活拖入享乐的温柔乡,造成战斗力低下,战争中战和不定,特别安史之乱后唐朝盛极而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