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7铜勺、案和马车出土场景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6月18日讯(记者何佳欣)6月18日,“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凉山盐源县召开,来自海内外的文物考古研究学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学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就以盐源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定笮古文明展开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四川省盐源县老龙头遗址考古近三年来取得的重要突破表明青铜时代川滇区域中心已经形成。
墓葬遗存丰富随葬品种类繁多
研讨会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老龙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田剑波介绍了老龙头遗址—年发掘收获。
盐源县老龙头遗址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开始于年4月,截至年6月中旬,已清理商代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墓葬余座,出土各类遗物余件。此次发掘出土一批极具区域特色的遗物,其中整套青铜纺织器具是目前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青铜腰机,三轮青铜马车亦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而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青铜枝形器更是凸显出盐源青铜文化独特的信仰崇拜。
自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盐源县文物管理所对老龙头遗址进行了四次抢救性发掘工作。
盐源老龙头墓地埋葬方式除瓮棺外,均为竖穴土坑墓,均为东西朝向,头向以向西为主;人骨保存相对较好,葬法以一次葬为主,少量二次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常见,少量屈肢葬、截肢葬;大中型墓葬有棺椁、小型墓葬仅见棺,亦有部分墓葬未见棺痕;绝大部分有随葬品,多寡不一。这批墓葬在形制和规模上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带盖顶石的大中型墓葬,均有棺;第二类为不带盖顶石的中小型墓,均有棺;第三类为无木棺的小型墓;第四类为瓮棺葬。
—年发掘出土遗物余件(套),其中陶器近件,铜器余件,铁器余件,金银器20余件,石器近件,玉器余件,玻璃器余件,骨器(含贝壳)余件。陶器以各类双耳罐为主,另有少量单耳罐、高领罐、带流壶、乳钉瓮、圈足罐等。青铜器种类更为丰富,主要包括戈、剑、钺、矛、臂鞲、铠甲等兵器,刀、削、凿等工具,马衔、当卢、马镳、铃、角形饰、牌饰等马具,杖首、树枝形饰、鸟形饰、圆形带饰等装饰礼仪用器及打纬刀、卷经杆等少量的纺织工具等,以兵器、马具、工具多见。铁器以铜柄铁剑为主。金器以金箔制品为主,器类包括项饰、戒指、薄片等。银器主要有手镯等。石器主要包括石范、刀、箭镞、砭针、磨石、砺石、杵、臼等。玻璃器主要为费昂斯串珠。此外还出土有玛瑙珠、绿松石珠饰、滑石饰品及海贝、皮革制品等。
形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再现了独具特色的盐源青铜文化
研讨会上,田剑波认为,盐源老龙头遗址形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根据出土器物并结合现有测年数据,老龙头遗址的墓葬可初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商至西周时期,主体为西周时期。墓葬形制包括了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及瓮棺墓,土坑竖穴墓多不见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中铜器极为少见,仅见少量箭镞等。出土陶器以乳钉瓮、簋式豆、带流壶、高领罐及小双耳圈足罐为主,出土器物类型比较单一。另外还常见刀、箭镞、砭针等石器。
第二期为春秋时期。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大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和石器为主。铜器以剑和戈为主,尤以带銎剑最具特征。陶器以小双耳罐、高领罐为主,出现了器耳自口部纵贯至腹中部的大双耳罐,另出少量带流壶等。石器中穿孔条形砺石和石范较为流行。
第三期为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包括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及带盖顶石的宽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规模呈现出较明显的分化,均有木质葬具,少数大型墓葬有椁。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石器、玻璃器、金器等为主,种类非常丰富。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寡差异较大,体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是本期墓葬的一大特征。
战国中晚期的M13是本次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也是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墓圹长5.16、宽3.69~4.01、深0.8米。墓葬原应有上下两层盖顶石,葬具为一棺一椁。该墓葬中出土各类器物41件,大多置于棺盖板上,其中有一套青铜纺织工具,包括工形器、打纬刀、卷经轴、卷布轴、分经棍以及护腰等。该墓还出土了彩绘大双耳罐。青铜纺织工具和彩绘大双耳罐的组合,仅见于老龙头墓地最高等级墓葬中,同样的组合还见于M。这两座墓的墓主在老龙头墓地中身份非常显赫,可能属于老龙头族群的统治阶层。
M57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带盖顶石墓葬,该墓出土了一组独具特色的铜器,包括铜勺、铜案、铜立人和铜马车,出土时它们自上而下依次放置,铜勺置于铜案上,铜案置于铜马车之上,立人居于马车车舆之中。该墓出土的铜人像,呈站立状,头戴圆顶帽包住双耳,颈部戴一宽带形项饰,双手于胯前持一双耳罐,上半身裸露,下半身着半裙,脚踩尖头鞋。所执双耳罐正式老龙头墓地的典型陶器。通高9.8、宽4.0、厚1.9厘米。
工匠墓发现透露盐源铜器铸造之谜
研讨会上,讨论的焦点之一是老龙头遗址出土的独具特色的青铜器是哪里铸造的?这一直是一个谜,此次发掘为考古转接提供了线索。在春秋时期的墓葬M中出土了10组石范以及可能用于炼铜的陶浇包和陶鼓风管,石范的种类包括铃、刀、钺、凿等,均为老龙头遗址出土的典型铜器,说明老龙头遗址的部分铜器就是在本地铸造的,而M的墓主人可能就是一位青铜铸匠。M的石范常见一范多器,显示出较为成熟的铸造技术。田剑波表示,类似M的铸匠墓在老龙头墓地发现有多座,此前在川西南地区还非常少见,同类铸匠墓在欧亚草原、中国西北、西南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发现,此类墓葬的发现充分体现出盐源盆地在欧亚大陆东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除铸匠墓外,墓地还出土了多座疑似朱砂工匠墓。这类墓葬一般随葬研磨朱砂的石杵和石臼以及其他研磨朱砂的工具,其主人可能为研磨朱砂的匠人。墓地中有部分墓葬底部铺有朱砂,当时朱砂葬习俗的反映,反映该人群尚红之风。
造型各异的枝形器反映当地族群的独特信仰
在展览中,独具特色、造型各异、种类繁多且以人、兽为主题的青铜枝形器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青铜枝形器是老龙头遗址最具特质的青铜元素,双马神是此类青铜枝形器最为常见的主题。近年新发现了一批新的动物形象,如猪、鹿、爬行动物等。它是盐源青铜文化区隔于周边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反映出老龙头族群独特的丧葬习俗和信仰崇拜。
尚马之风流露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印记
盐源青铜文化的尚马之风也引起与会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