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每当这首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在耳畔响起,总能让人激情燃烧、心潮澎湃。文化和艺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一首经典歌曲的诞生,既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又有划时代的特殊意义,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经过精心策划,甘孜日报精选了13首在全国及民族地区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周年·再唱山歌给党听》栏目,旨在通过探寻每首歌曲创作的幕后故事,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展现各族群众感党恩、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今日7版报纸版面
☆☆☆再现
夏日的金沙江畔,绿意盎然,矗立在暖阳下的德格县龚垭镇雨托新村和谐安宁,5月15日,记者走进村口,但见错落有致的藏房、崭新明亮的路灯、宽敞整洁的村道,让人耳目一新。75岁的村民色然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他和村民的幸福感:“家家户户的房屋结构都是一样的,一楼一底,门口还有一块菜园地,高等级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现在的好日子三天三夜也摆不完。”年的秋天,对于色然和乡亲们来说,这是改写他们命运的季节。他和乡亲们从山高路远的穷村庄搬到了统规统建的雨托新村,从此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色然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雨托村情展馆。展馆分为翻身农奴得解放、十八军进藏、哈达通的故事、村民眼里的“菩萨兵”等共11个部分,他指着一张“雨托新村”的图片,激动地唱道:“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翻身农奴把歌唱》,他已经唱了好多年。年,德格县解放,翻身农奴摆脱了被压榨剥削的苦日子,“你看,旧社会农奴被挑断脚筋,被挖去眼睛,戴着脚镣,睡在牛棚,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看到一幅幅反映农奴悲惨生活的老照片,色热流下了心酸的泪水。“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色热走到反映雨托村变迁的一组图片前,凝望着在金沙江畔崛起的新村,心里涌动着幸福和温暖,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富起来了。A
翻身农奴把歌唱雨托村,藏语意为绿松石上的村落。千百年来,它镶嵌在海拔近米的高山沟壑中,最远的居住点离公路18公里,在那片不毛之地,仿佛伸手就能够摸着天,蜿蜒的金沙江像一条银线穿谷底而过。色然回忆道,他们祖祖辈辈都在那里耕耘,土地贫瘠,缺少灌溉用水,种的青稞靠天收成,勉强能够填饱肚子。住的是乱石垒砌的房子,冬天里寒风直往房里灌,睡到天亮还感觉不到暖和,到了雨季,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一家人蜷缩在家里不敢出门。饮用水更是奇缺,要到2公里外的地方去背,每天要耗费一个劳动力,为了节约用水,把雨水接来洗衣服。山上没有公路,下一趟山心惊胆战,有的人摔成了终生残疾,有的人失足掉下悬崖,命都没有了。不敢下山,好多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娃娃们没有读书的机会,到了城里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雨托村第一书记白玛仁真清楚地记得,年,他第一次骑摩托车上山时,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小心翼翼地到了村里,吓出一身冷汗,这次历险让他感到后怕,做梦都被吓醒。“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雨托村要脱贫,首先要改变村民的生存环境。县上领导多次调研,同样经历了行路难,感受到了村民难以生存的艰苦环境,县委政府作出了雨托村整村搬迁的决定。年,县上主要领导把目光锁定在金沙江畔的一块荒地上,征收亩土地,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村“五通”项目顺利落地,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色然和户个村民住进了坚固美观舒适的新房。色然家的新房由两层楼构成,有余平方米。在他家的大门处,贴有“五星级文明用户”的标志,宽敞的客厅装饰得很精美,厨房里摆上了冰柜、打茶机等现代厨具,楼梯口处堆放着十几袋大米……色然说搬进新房,自己总共花费才3.6万元,要是全靠自费修建,没有几十万元拿不下来。离开色然家,记者回眸看到雨托村村情展馆的门口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字熠熠生辉。白玛仁真说,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支部建设了这个村情展览馆,但装什么内容?几经讨论,最终将村情展馆定位为“红色文化”。当年18军进军西藏解放了这里,藏族群众向解放军敬献了哈达,70年来,民拥军、藏汉一家亲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今天的雨托村,不再是过去一贫如洗的雨托村了,而是德格县的脱贫示范新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美丽红色新村。”白玛仁真说,你看,我们雨托村感恩广场,张村民的“笑脸墙”,展现了村民的幸福感。现在的新村叫哈达通,哈达通藏语意为敬献哈达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厚重的红色基因,是雨托村群众感恩奋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雨托村家家户户新房下面都贴有一个民族团结文化的吉祥八宝图,反映了藏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B
高原风光无限好脱贫攻坚路上,易地搬迁不仅是帮群众建新房、安新家,还包括重塑生活。搬迁群众就业稳定、生活稳定,易地搬迁才算完成了任务。年,雨托村筹集资金万元,成立了雨托村花卉种植合作社,并自筹资金50万元,动员村民以土地流转方式参股发展花卉产业,种植的花卉被白玉县、西藏昌都市的客商提前预订,实现了“订单式”种植,当年就有30万元的收入。同时,雨托村利用西进西藏、南入白玉、东至德格的区位优势,大面积种植大棚蔬菜,拓宽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雨托村党支部还动员群众大量种植核桃、花椒、桃子等经济林木,并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将“户为主”庭园经济、“村为主”集体经济有机融入到该县的产业带中,建成特色种植产业基地,着力打造集农家体验、农业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雨托产业园区,形成了美丽新村与观光农业相匹配的产村融合产业。与此同时,雨托村内的产业用房以每年递增1万元的方式签订了10年出租合同,村民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还能从中分红。“搬下来生活条件好了,村里的年轻人到城里打工挣钱,一个月能够挣多元。”色然告诉记者,没搬迁前人均年收入多元。现在村里有集体分红,每年国家还免费发放土豆种子,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余元。看到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白玛仁真由衷为他们高兴。“从‘五不通’,到现在每家有新房,每户按股分红,雨托村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村里开办的农牧民夜校,邀请了学校老师、技术人员、机关党员干部,以“课堂理论教学+线上网络教学+基地实训”的教学模式,对村民每周进行至少一次的政策法规宣讲、基础知识学习、实用技术培训等。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雨托村还建立了一支20余人的“雨托歌舞团”,歌舞团除丰富本村文化生活外,还经常受邀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在全县小有名气。如今的雨托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据统计,目前全村务工人员有余人,家家户户收入有保障。C
幸福不忘感党恩从村里的主题设计,到习近平总书记画像进农家、藏汉书法唐卡进农家,再到文明公约、村民公约、普法知识和惠民政策进农家,无不彰显着雨托人民感党恩、爱祖国、守法治、奔小康的良好精神面貌。采访中,色然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