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这里的历史与文明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距今年-年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在此自成序列而精彩迭呈。在文化的创新与积累、汇聚和辐射进程中,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由于河南特殊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夏商周时期考古的中心。年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之后,河南夏商周重要发现层出不穷,数不尽的物证折射出文明的辉煌。这里遗留的大量青铜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
01中原立国:二里头夏代都城与夏代青铜文化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桀,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长期以来,夏代的许多史实没有解开。自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持续发掘,以及中原诸多夏代遗存的发现,证明了约公元前21世纪初,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实。《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越绝书》云“禹穴之时,以铜为兵”。相传夏禹铸九鼎,开启了青铜时代的大门。考古工作者曾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炼渣、炼铜坩埚和陶范残片,证明二里头文化已经有了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除了刀、锥、凿等小型工具和镞、戈、戚等兵器外,还发现了具有礼仪性质的鼎、爵、斝、盉等容器,以及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等。从铸造简单的工具、兵器到铸造容器,是技术上的一个飞跃,在铸造史上极为重要。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夏代青铜器一开始就具备了礼器、乐器、兵器三大功能,可见中国青铜时代“器以藏礼”的特性。夏代的青铜器体积一般都比较小,器壁很薄;种类较单纯、器形也比较简单;大多素面,装饰也只是一些圆点或者圆饼或者是几道单线。由此来看,夏代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初期,铸造业还不够发达。
网格纹鼎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高20.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0厘米年二里头遗址VM1出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网格纹鼎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青铜鼎,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束腰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长15.6厘米,高22.5厘米年二里头遗址ⅥM57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乳钉纹斝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高45.3厘米,口径25.0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大禹治水,划定九州,两周时期的金文和竹简书中记载了不少大禹的事迹,说明夏代历史在当时广为流传。文献记载了禹都阳城、启都阳翟、后羿代夏、太康失国等历史事迹。随着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巩义花地嘴等遗址的发现,逐渐勾勒出夏人的活动踪迹,为探寻夏代早期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线索。
02神秘王朝·商代都城与商代青铜文化
公元前16世纪,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朝存在的五百多年间曾五次迁都,六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目前在河南偃师、郑州、殷墟都发现有商代具有王都规模的遗址,此外,在河南登封、中牟、新郑、辉县等地也发现有商代文化遗存。商人敬神崇鬼,开始使用成体系的文字,铸造大量的青铜器,烧造原始瓷器,将中国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
青釉瓷尊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高27.0厘米,口径27.0厘米,肩径28.0厘米年郑州铭功路第十四中学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商代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商代前期是中国青铜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前期的重要都邑,这里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极具代表性。
在郑州二里岗、白家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商代早期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此外,年-年间,在郑州商城外侧的杜岭街、张寨南街、南顺城街清理发掘了三个商代前期的青铜窖藏坑,内有方鼎、圆鼎、提梁卣、牛首尊等。
有学者认为,这些铜器均埋在城外距城墙很近的高地上,放置有一定规律,窖藏内的地面经过加工,有的还铺有木板和朱砂,有的窖藏附近还发现埋有牛骨架的灰坑,因而推测这三处窖藏青铜器应是商王室举行祭祀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这几批铜器的时代与郑州商城宫殿基址废弃的时间是吻合的,既然是窖藏品,应与当时的时局有密切关系,很可能是商王朝因为某种原因而造成政权更迭时,有意把镇国重器埋藏起来。
兽面纹方鼎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通高86.5厘米,口径61.0厘米年郑州杜岭街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兽面纹瓿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高33.0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3.2厘米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刻辞卜甲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长29.2厘米,宽17.5厘米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较夏代有很大进步,不仅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冶铸技术、装饰工艺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给人一种狞厉、威严的感觉,透露出与商王朝统治权力一样的神秘气氛,表现出商王至高无上而神秘的统治权威。这是国家始创时期,人们对国家机器巨大能力的神秘化反映。
司母辛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通高36.0厘米,长46.5厘米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的晚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人们掌握着更为先进的铸造工艺,制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重器。在殷墟,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青铜礼器大部分出自墓葬,居址和祭祀遗址中也有少量发现。传世铜器中有不少重要的器物出自安阳。位于洹水北岸的今安阳武官村北的王陵区,是多位商王和王室成员的长眠之地。目前,王陵区共发掘带墓道的大墓十三座。这些大墓均遭到严重的盗掘,但仍遗留有珍贵的青铜器,如M出土的鹿方鼎、牛方鼎各一件,及胄一百多件、矛三百六十件、戈三百七十件。殷墟青铜器最重要之发现是年妇好墓的发掘。
妇好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通高29.1厘米,口径24.8厘米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跽坐人形玉佩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高5.6厘米,宽2.8厘米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妇好墓位于安阳殷墟宗庙遗址西南侧,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墓葬。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生前曾参与国家大事,从事征战,主持祭祀,是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地位显赫。妇好墓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其中青铜器四百六十八件,重达一千六百二十五千克。有铭文的铜礼器一百九十件,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充分显示了殷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此外安阳殷墟郭家庄号墓、花园庄东地54号墓等为数不多的未经盗扰的贵族墓的发掘,为探索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青铜礼器组合提供了丰富资料。
亚长方斝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通高66.6厘米,柱高13.9厘米,口径26.5-28.2厘米,足高25.6厘米年安阳花园庄东地M54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殷墟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艺术品、车马器和杂器等。商代的青铜礼器以酒器为核心,酒器不仅数量最多,而且种类繁多,有尊、卣、罍、壶、瓿、方彝、斝和觥等盛酒器和贮酒器,有爵、觚、角等饮酒器以及勺等挹酒器,这与商朝贵族饮酒之风特别盛行有关。青铜乐器仅发现铙十余套。铙是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多三五成组地出土于高级贵族墓葬中。这些成组的编铙形制相同、大小相次,但音阶不全,不能演奏完整的乐曲,应是与其他乐器配合使用的。兵器在青铜器中亦占有很大的比重,有戈、矛、钺、镞、卷头刀、銎斧、头盔等。工具有刀、削、斧、锛、凿、刻刀、锥、锯、钻、钩等。生活用具较少,主要有镜、箸、笄等。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以兽面纹、夔纹和龙纹等幻想动物纹较为常见,且多作为主体纹饰出现。此外,还有鸟纹、蝉纹、蛇纹,以及虎、牛、羊、象等兽纹,云雷纹、三角纹、蕉叶纹、涡纹、目纹等几何形纹。青铜器纹饰流行三层花纹,即以云雷纹衬地,兽面纹、夔纹等主要纹饰突出于器表之上,主纹饰之上又饰以阴线纹,或者将动物的目部等凸出于主体纹饰之上。这种纹饰繁缛富丽,有层次感。此外,镂空与镶嵌绿松石的技术也被用于铜器的装饰。此期铭文内容多是族氏铭文、私名或祖先的人名,字数较少。商代末期出现了较长铭文的铜器,铭文可达四十多字。
息父辛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通高29.5厘米,口径24.2厘米年罗山县莽张乡息国墓地M28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诡谲神秘的造型、威严凝重的纹饰,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对中国同时代其他地区的青铜器造型、器物组合、纹饰,直至丧葬习俗、礼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核心所在。
03制礼作乐·西周时期青铜文化
西周时期,洛阳作为西周王朝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青铜文化与礼器制度上与宗周相近,而分封于今河南各地的诸侯国之青铜礼乐文化,保持着与中原王畿地区的一致性。因此,无论器物组合形式,还是形制、纹饰风格,与同时代其他地区出土青铜器,有着许多共性的文化内涵。
保尊西周早期(公元前年-前10世纪)通高24.5厘米,口径18.5厘米传年洛阳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河南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器形有鼎、鬲、甗、簋、觚、爵、斝、觯、尊、卣、壶、罍、盘、匜等,仍以重酒组合为主,造型基本承袭商代晚期风格,凝重庄严,除器物的个别部位出现新的因素外,如簋的方座,鼎、卣、方彝等器上突起特高的扉棱之类,几乎与商器如出一辙。兵器、车马器在西周早期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勾戟、剑、车辖、銮铃等新的器形。花纹仍繁缛富丽,通体满花,绝大部分器物纹饰为三层花图案,流行兽面纹、夔龙纹、蚕纹、乳钉纹和不分尾的鸟纹。铭文字体多遒劲雄肆,从成王后期起,铭文有明显加长的趋势。铭文所记内容广泛,以叙述祭祀、战争、赏赐、册命的为最多,这对研究当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保卣西周早期(公元前年-前10世纪)高25.8厘米,口长12.2厘米,口宽9.4厘米,重3.2千克传年洛阳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长子口方尊(附方斗)西周早期(公元前年-前10世纪)通高37.8厘米,重8.03千克年鹿邑长子口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西周中期,周代统治者的礼乐制度和政权建构走向完善与成熟。青铜器的制作与周制的实施结合更密切。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传统,呈现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器用之礼开始有了定制。器类变化很大,重食的组合特性突出。酒器中爵、觚、斝、卣、方彝基本不见,方壶与圆壶渐增多。出现簠、盨等新器类。鼎制由垂腹向浅腹圜底演变,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方座簋和合口盖簋取代了旧制,酒器中方壶与圆壶开始出现。从西周中期开始食器中以鼎、簋最为常见,且成奇数的鼎往往大小相次,排列有序,通常称为“列鼎”,与簋形成固定的配合。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一般是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一鼎无簋。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了由大小不同的钟组成的编钟。穆王时期开始,青铜器纹饰摆脱了晚商的影响,渐趋简朴,有华丽冠羽的凤鸟纹成为中期纹饰的典型。此外,带状纹代替满器身装饰,新出现了波曲纹、勾联纹、变形夔龙纹等。中期以后铭文字体从雄肆转为规整,规范化的套语逐渐加多,多长篇铭文,多数是册封和追孝彰德之意。
龙纹玉瑗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年)直径10.3厘米,孔径6.1厘米,厚0.8厘米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出土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西周晚期酒器类大大减少,食器类数量增加,簠、盨较为流行,出现了匜等新器种。鼎、簋的器形和纹饰也有较大的变化。鼎多蹄足,簋多鼓腹有盖。纹饰以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瓦纹、垂鳞纹为主。但总的说来,铸造技艺有所退化,像前期那种精美的器物为数不多。
金腰带饰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年)三角形1个:高8.3厘米;兽首形3个:边长2.0厘米;圆环形7个:外径约4.0厘米;方形环1个:外边约长2.0厘米,宽1.75厘米年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04群雄逐鹿·东周时期青铜文化
自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了历史上所称的东周时期。“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中原成为列国逐鹿争霸的大战场。这一时期王室衰微、列国蜂起、诸侯争霸,新兴势力不断出现,各种思想学说百家争鸣,文化由于创新与个性变得纷繁多彩。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造型由厚重威严变得奇巧轻灵,浓厚的神秘色彩渐渐消褪,纹饰开始变得更接近于生活。
齐侯盂春秋晚期(公元前年-前年)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年洛阳中州大渠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五列串珠玉组佩春秋晚期(公元前年-前年)玉佩总长33.0厘米,玉牌长7.7厘米、上宽5.5厘米、下宽7.0厘米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平顶山博物馆藏
卷云纹漆木案战国中期(公元前年-前年)高12.5厘米,长.0厘米,宽58.5厘米年城阳城址M7出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藏
由于列国的崛起,西周晚期到春秋初年的青铜器,既表现出对周器传统的保持,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春秋中晚期,是一个变革动荡、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原列国青铜器各展风采。春秋中期食器主要有鼎、簋、鬲、甗,还有簠、盆、盘、豆,新出现敦,盨在中原消失,酒器流行盉、尊、壶等。纹饰流行蟠虺纹、蟠螭纹。铭文数量减少,新出现错金书。一些列国器物,挣脱了传统礼制的束缚,一种清新向上、丰富多变的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失蜡法、镶嵌、刻划、模印等新的制作工艺相继出现,使青铜器变得装饰富丽、造型精巧。铭文内容多为贵族自作用器和婚媵陪送的记载,彰显器主的身份地位。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新出现尊缶、浴缶等器类。纹饰上追求精美细腻,主要流行蟠虺纹,铭文数量很少。战国中晚期器类常见鼎、豆、敦、壶,而簠、鬲、甗少见,器壁非常薄,鼎盖流行三牺、三鸟、三环的装饰。此期青铜礼器日趋衰落,而其他实用物如兵器、货币、铜镜、印玺等日渐流行。由于新的装饰技术如镶嵌、错金银、髹漆等工艺的广泛运用,战国青铜器呈现出最后的辉煌。
黄子鼎春秋中期(公元前年-前年)通高21.6厘米,口径25.4厘米年光山县宝相寺黄国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商鞅方升战国晚期(公元前年-前年)全长18.7厘米,容积.15毫升,重0.7千克上海博物馆藏
夏代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初期,铸造业还不够发达。但鼎、爵等青铜容器的发现,是技术上的一个飞跃。商代的青铜器从形制到纹样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是纹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狰狞的兽面纹,让人本能地感受到一种神秘、庄严,象征着统治阶级雄踞社会之上的威严、权势。两周列国的青铜器,继商代青铜器的狞厉与辉煌后,走过了一个从礼制森严、质朴庄重到风姿各异、标新立异的发展过程。随着西周末期崇德、疑天思想的兴起,理性的、现实的观念日益滋长,青铜器也失去了神圣的光圈和威慑力量。到春秋中后期,纹饰、造型向灵巧、多变和实用发展。到战国晚期,西周以来的礼制已不复存在,贵族墓多以仿铜陶礼器随葬,此时,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兴的铁器和漆器制作上,鼎盛一时的青铜文化由盛而衰。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高16.5厘米,宽11.0厘米年二里头遗址ⅥM11出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妇好鸮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青铜面具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前9世纪)高15.7厘米,宽16.3厘米年平顶山应国墓地M84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援铜戈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长32.0厘米,宽6.5厘米年新郑新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战国晚期(公元前年-前年高16.5厘米,口径10.5厘米年洛阳西郊小屯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司母辛方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年)通高80.1厘米,口长64.0厘米、宽48.0厘米,耳高15.3厘米,足高31.0厘米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文摘选自《夏商周时期的中原青铜文化》文/河南博物馆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