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记:“石之美者”为玉。
玉和石头,渊源很深。
玉自石生。中国有十大美玉,和田玉,蓝田玉,青田玉,岫玉,独山玉,绿松石,孔雀石,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天下几乎所有的美玉都来自石头,有的玉直接叫石,玉石玉石,可见二者的天生造化,自然渊源。玉自石生,源于大自然,比如箕田玉,来自昆仑山中,软润如脂,遇火不温,似同软玉,尤其珍贵。玉自石出,还源自那个泣血的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琢玉高手叫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厉王,玉工说璞玉就是一块石头。厉王怒,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玉工仍然指认璞玉是石头,武王下令又砍去卞和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里哭出血来。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卞和说:“我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宝玉无人能识。”文王命人剖开石头,果然是稀世之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玉因石质。金声玉律,是音乐和声音的最高境界,古人也把玉称为金,所以,金声玉律实际上都指玉。有的玉的优劣是依它的硬度来划分的,俗称石质,石质决定玉质,是弄玉人遵从的一个规律,人们把没有雕琢的玉叫原石,把从原石中挑选玉材叫赌石,其实都与玉有直接关系。绿松石有一个较高等级叫“磁石”,形象地说明了这个等级的要求,石质如“磁”,可见,石质和玉质分不开。正是因为人们对玉石质地的追求,“坚”成了玉石的的精神象征,,“坚如磐石”,“玉石俱焚”等成语应运而生,其中,“宁为玉碎”的故事尤其动人:战国晚期,秦王政为了给自己征伐齐国寻找借口,派遣特使给齐国送去一个玉连环,说:“这连环上有两个环,天生一起,雕琢而成,没人能够分开。听说齐国人足智多谋,一定能把它解开。”齐国的王后听了,明白秦国的本意,她叫人拿来铁锤当特使的面把玉环砸碎打开,并对来使说:“你回去告诉秦王,我们已遵命打开了玉环。”特使回国报告,秦王政听了过程,深为齐国“宁为玉碎”的精神折服,从此打消了伐齐的念头。
玉随石器。旧石器时代,人们对石器的使用还是原始采用;新石器时代,是抽象加工,考古发现,新石器晚期玉器诞生,说明它是伴随石器的加工而诞生的,随着玉器的诞生,中国进入到一个新时代--“礼制”时代。在“礼制”递进的漫长封建社会,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便民,它作过货币,吏治,它作过官符,外交,它作过信物,传国,它作过“玉玺”。到现代,它浓缩山水,寄托人文,还在作为我们的文化符号使用。
玉,玉石,生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