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画赏析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年9月15日,故宫博物院镇宫之宝《千里江山图》隆重展出,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据悉,这件国宝级艺术珍品近百年来只展出过4次,极为难得。

千古青绿山水之杰作

《千里江山图》长卷纵51.5厘米,横.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现藏故宫博物院。它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远距离俯视,多点透视,全景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山峰巍峨之高远(局部)

全卷从左至右大致可分为五段景色描绘,每段之间画家都以江面隔开,又以桥梁、游船、渔舟衔接或呼应。全卷画面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

缥缈开阔之平远(局部)

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层峦叠嶂之深远(局部)

绘画天才——王希孟

王希孟生于宋哲宗朝绍圣三年(公元年),逝世年岁不详,有传闻说其逝于宣和元年(公元年)但因无史可依所以不能贸然断定。宋徽宗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年)在国子监太学中建立“画学”,北宋是唯一一个重视绘画的时代,其写实画法达到了顶峰,也就只有宋朝才会有“天子门生”之说,如果说“画院”是现在的美术学院,那么“画学”就是所谓的美院附中了,而宋徽宗设立“画学”就是为了提高画院画家的绘画水平和素养,且名额只有三十人。

树木姿态各异,妙趣横生(局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而此时只十三岁的的王希孟,其自幼便想成为一个画家,果然天道酬勤,现如今终于有了机会前往京师学习。于是,王希孟十三入“画学”!在“画学”中,他见识了各个绘画旷世奇才,画院画学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希孟和张择端了,王希孟在画学中结业后被召入宫中文书度,只是在宫中做些毫无意义的杂事而已,但是因为过于痴迷绘画,便常绘画献于徽宗。

山间屋舍《局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徽宗起初对王希孟的画不甚满意,但仍觉得他是一个可塑之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终于,王希孟再次得到了机会,一朝成为天子门生,他成为了宋徽宗的关门弟子,帝师亲授!在宋荦一首的论画绝句后,提到“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能让宋徽宗如此倾心传授的除了他的儿子赵楷之外,就仅有这位天才少年王希孟了。而王希孟也终是不负众望,在应徽宗的旨意后,身处黄金时代的王希孟,仅以半年时间便作出了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

河畔楼阁《局部》

王希孟之死是天妒英才?

关于王希孟的死因,历史中没有记载。最贴切的说法是体力透支,过于劳累伤了身体累死的。据《千里江山图》卷后的蔡京跋文记载:“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皇上赐画于我。时希孟年仅十八岁,曾在画学学习,后来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几次为皇上献画,皇上不是很满意,但知道其性可教,于是对他教诲晓喻,亲自教他,不逾半岁,便进得此图。皇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以此探知,“不逾半岁”王希孟便作好了这《千里江山图》,也就是说半年或者不到半年《千里江山图》就被王希孟赶制而成。况且古人常以虚数计算年岁,也许此时王希孟甚至还未及十八周岁。

蔡京题跋

据中央美术学院老师对《千里江山图》长达数年的悉心钻研表示《千里江山图》其实一共是由五幅图构成的,所谓五幅即指:“先是第一遍起稿以水墨描底,又称粉本;而后是上赭石色,以展现冷暖对比,以加强景物和谐;其次是加入石绿,是由绿松石和孔雀石制成;第四遍就是再上一遍绿色进行叠加,以增强视觉感官上的立体感;最后一遍才是上青色,取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绘制过程等同于画了五遍图,且其高0.51米长11.9米,《千里江山图》绘制过程之繁琐之细致,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一个仅虚岁十八的少年到底是耗费了怎样的精力与心血才将其绘制而成,且画完之后还需留时间给画匠装裱。

蔡京题跋(局部)

为什么这幅国宝展览次数这么少?

毛主席欣赏《千里江山图》

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最高的。《洛神赋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似乎都比它更让民众耳熟能详。原因主要在于这幅画很少与世人见面。根据故宫博物院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只公开展出过三次(加上年的这次是第四次)。就是故宫的专家们,见到该画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

为什么要将《千里江山图》如此深藏不露?原来,绘制《千里江山图》时,王希孟用了很多矿物质的颜料,颜色很厚,历经年,如今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容易脱落而损伤画作原貌。《千里江山图》在长时间里一直没有修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少展览也是为了保护。

故宫工作人员在展开《千里江山图》

国宝传承

在蔡京获得《千里江山图》之后的第13年,年,他因政治原因被宋钦宗废黜,查抄财产后,这幅画回到到皇宫。金军破汴时,北宋灭亡,《千里江山图》卷在开封散轶,回到的南宋高宗朝,为高宗后吴皇后所藏,因南宋朝廷对蔡京抱有反感的态度,所以理宗将这幅画前面位置带有蔡京题词的地方移到了后面,为确保画面的完整度,把后面没有题词的部分移到了前面。大概在吴皇后驾崩之后,流入金国,据考,被金代宰相高汝砺收藏。

元代时,《千里江山图》卷被高僧溥光所藏,并有接题,得知溥光在“志学之岁”(十五岁)就目睹了《千里江山图》卷,此后他赏阅近百次。在溥光的题跋里提到,“丹青小景”,宋朝时期,丹青小景指代所有江南景致,因此即便是12米长的《千里江山图》画卷,在这里仍然被称为丹青小景。溥光高僧圆寂之后,这幅画应该是在他捐建的胜因寺保管,明代寺废,至清初被梁清标收藏,后进入清宫,被康熙、乾隆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在年时,这幅画被溥仪带出宫外,抗战胜利后,被古董商靳伯声收藏,之后,被靳伯声弟弟卖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年拨给了故宫博物院。

你想要的那些画

艺族当代艺术馆里都有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167.html